近幾年,隨著中國環境監管的趨嚴,以及排放標準的提高,中國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的發展空間被迅速打開,尤其是石化、鋼鐵、采礦、醫藥等污水處理難度較高的行業,水處理技術需求更加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伊士很早就將工業領域的水處理業務列為在華發展的重心之一。蘇伊士新創建水務工程總裁張軍在接受中國水網專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工業規模已經相當于全世界主要工業強國加在一起的體量。如此大體量的工業規模,是中國寶貴的財富。工業所帶來的價值,也決定了,它必然是中國持續支持發展的行業。在工業領域提出更高的環保要求,是為了讓其更加健康的發展,更好地與民眾對環境改善的期許相協調。從這個角度看,在中國,工業領域的環保需求還將是一個持續的、不斷提高的過程。
蘇伊士新創建水務工程總裁 張軍
這給蘇伊士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工業領域的業務也成為蘇伊士優先發展的三大領域業務之一。加上蘇伊士2017年收購了GE水處理,為其拓展工業水處理市場提供了覆蓋全產業鏈的解決方案和服務平臺。這進一步展示了,蘇伊士深耕工業水處理領域的決心。
在中國,蘇伊士與全球化工50強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并肩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服務于循環經濟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生態與自然環境,打造更有品質的人居環境。
持續不斷地帶入新技術適應中國環保治理的應用場景
“環境問題的產生往往與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相對應。”張軍指出,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高峰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伴隨著城市和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才逐步暴露出來。中國真正迎來環境治理的高峰應該在九十年代后。這段時期,大量的外資涌入到中國環保市場,蘇伊士則在這個時期前便進入了中國市場。
1975年,蘇伊士就來到中國,成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環保市場的外資龍頭企業。蘇伊士進入中國環保市場的標志性事件,是得利滿(現在是蘇伊士水務工程,集團的一個業務單元)在中國拿下的一個遼陽石化項目。從那個時候開始,蘇伊士就源源不斷地向中國市場輸送了大量國際領先的環保技術。當時得利滿是個技術公司,它不僅有設備還有成套技術,它的《水處理手冊》在當時被稱為是行業的水處理圣經,將大量的專業水處理的技術理念和概念,帶入到了中國市場。
今年,蘇伊士進一步完善《水處理手冊》,中文第三版也將在11月底出版發行。張軍介紹,新版《水處理手冊》不同于以往基本是由高校教授和學生來做翻譯,而是正式由蘇伊士水務工程的研究團隊全程參與編制和翻譯,這對中國水處理市場來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里面凝結了蘇伊士在水處理領域的寶貴經驗和實踐案例。
雖然蘇伊士在全球有很龐大和完善的業務鏈條以及經驗積累,但在中國深耕工業水處理市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也帶來了中國環保市場的獨特性。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四十年,也是這短短的四十年間,中國快速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遞進、轉換。而歐洲國家完成這一進程用了近百年的時間。
中國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巨大的環境壓力。其中,工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環境的承載量和工業發展之間的矛盾。
伴隨著中國環境治理工作的系統化,以及環境監管體系的完善和趨嚴。針對環境承載量和工業高速發展的矛盾,我國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標準。如2015年7月,中國生態環境部(原中國環保部)發布的《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實施。這被看作行業史上指標限值最嚴的環保標準,要求部分污染物排放限值與發達國家接軌。
排放標準的嚴要求,使得工業領域對環保的需求迅速釋放。更多煉化等行業的企業會找到擁有豐富經驗的國際巨頭蘇伊士進行合作,而與這些企業探討不同商業模式的合作,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技術和方案,也是蘇伊士一直在做的工作。
張軍告訴中國水網,在中國市場,環保企業必須能夠端正認識到現在環境處理的壓力和技術手段之間效率的匹配,要看到中國當下與歐洲當下不一樣的環保應用場景。正是由于中國環保的特殊應用場景,才有了超越歐洲現有標準的標準,才需要超越歐洲現在技術的技術手段,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工業、環境、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環保壓力和環保沖突。
自1975年以來,蘇伊士一直堅持把國際積累帶來的經驗創新性地應用在中國環保市場。
基于這些思考,蘇伊士在中國堅定的走本土化的路線。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評價蘇伊士是中國化的。
張軍將這稱之為 “Global CompanyLocalization”,即國際化的企業必須通過本土化來實現國際化。蘇伊士通過旗下的蘇伊士新創建,一直堅持把國際積累帶來的經驗和框架在中國環保市場的應用場景下,進一步通過研發、創造來誕生出新的基礎、新的技術手段,以及新的辦法,從而解決中國現在面臨的特殊場景所產生的問題,這也是蘇伊士新創建未來持續探索和堅持的目標。
張軍認為,這個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通過科研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業務模式的創新來實現。
時刻保持敏捷度,與客戶共同成長
“蘇伊士把在全球最高標準、最高質量、最齊全工藝、全生命周期性價比最高的工業污水處理方案成功應用在中國的石化行業并取得良好效果。”
不久前剛剛發布的“2020化工園區30強和潛力10強名單”中,蘇伊士新創建在中國服務的20個工業園區有9個上榜,上海化學工學工業區甚至登上了榜首。這是對蘇伊士新創建在中國工業污染治理領域地位和成績的認可。
包括上海化學工業區項目在內,在中國,蘇伊士新創建的大連恒力石化項目、中石油四川污水處理廠項目、萬華化學項目、盛虹項目等,均創造了良好的生態效益,不僅優化工業企業的環境效益,更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張軍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蘇伊士與合作伙伴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堅信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
如在恒力石化項目中,蘇伊士新創建首次在石化行業提出了“嵌入式污水處理廠”的理念。恒力石化位于大連長興島的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裝置采用由蘇伊士新創建提供的整體污水處理、回用和濃鹽水達標排放解決方案。
“嵌入式污水處理廠”的理念改變了傳統污水處理廠被動接收、封閉處理的模式,從設計之初把污水處理工藝和石化工藝充分結合形成整體,通過綜合分析上游裝置污染物的來源、特征和產生過程,與上游化工裝置協同設計,將本該當作廢棄物進行處置的“水、氣、渣”作為可利用的資源,回用在污水處理流程中,以“廢”制“廢”,實現變廢為寶,由“污水治理者”轉變為“環境友好的資源整合者”。
該項目的實踐嘗試,為企業大大節省了運行成本,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116噸,節省電耗701萬千瓦,減少藥劑消耗11000噸,節約水資源1400萬噸。
前文提到的位居中國工業園區30強之首的上海化學工業區項目中,蘇伊士新創建同樣以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模式為指導,幫助合作伙伴高效地解決了問題。上海化學工業區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產品制造為主業,從供水到廢棄物的處理回收,蘇伊士新創建提供了創新的供水、污水以及廢棄物管理解決方案來推動園區的循環經濟,現已成為中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在與工業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蘇伊士新創建首先是坐下來了解客戶的需求,了解他們發展的愿景,在這一基礎上把自己企業發展的可能性嵌入進去”,張軍強調,要與客戶建立發展共同體。
全球化工50強萬華集團、世界500強盛虹集團、中石化、中石油、恒力石化等大型化工企業都是蘇伊士新創建在工業領域的合作伙伴,這些企業基本都是在各自領域做到了領先地位的企業,它們對合作伙伴的要求相對會更高,希望合作伙伴能夠呼應他們對高質量、高效益的追求,以及對環保高效率的需求。
在采訪中,張軍多次強調“敏捷感知客戶需求的重要性”。蘇伊士新創建在與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堅持用非常敏捷的反應和自己體系的敏捷性來與合作伙伴的發展對接。
“工業領域的合作伙伴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樂于嘗試新的技術和新的手段,以達到高效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與這部分合作伙伴合作的過程中,蘇伊士新創建甚至在合作伙伴的新產品研發階段就參與進來,從而保證能更加敏捷地捕捉到合作伙伴的需求。張軍強調,“有時候對需求的提出,蘇伊士新創建甚至走在了客戶的前面。”
“這個過程也促成了蘇伊士與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長。”
持續為合作伙伴創造附加價值,共享“蛋糕”
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提到,“如同被互聯網洗禮一樣,未來各個行業都將被環保所洗禮。”這其中,工業領域首當其沖。
近年來,中國在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事實上也是在呼應百姓對更加健康的環境的需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健康環境的需求就決定了所有工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再以環境的消耗、環境的污染為低成本的代價,來進行粗放式的發展。所有工業企業的發展,必須要過環境這一關。
“這些恰恰是環境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張軍強調,作為資源智慧化和可持續管理的全球領導者,蘇伊士一直在積極從體系、架構、特別是整體的創新上,去呼應這樣的需求,持續地為合作伙伴創造附加價值,同時,持續不斷地支持合作伙伴,幫助他們實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進而解決環境問題并保護自然環境要素:水、空氣和土壤。
“為合作伙伴創造附加價值提供持續的支持,根本在于創新。”張軍指出,蘇伊士新創建從兩方面做到了持續創新:一是技術的創新;二是業務模式的創新。
蘇伊士新創建“嵌入式污水處理廠” 獲得國際水協(IWA)創新大獎,其創新性污泥超干脫水解決方案DehydrisTM Ultra榮獲法中委員會年度研發獎,推動中國循環經濟。
他認為,技術的創新是要從技術的形式上解決過去不能解決的問題;解決過去雖然能解決,但是效率低下的問題;完善雖然過去能解決、效率低下,但是環境不友好的形式;改變過去環境不友好的但是相對消耗比較高的形式。隨著新材料、新手段、新技術、新理念的出現,從技術上要呼應效率的提升,而技術上效率的提升所產生的效益,就是企業與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的“蛋糕”。
蘇伊士在技術和研發上不斷豐滿著自己的羽翼,目前蘇伊士在全球已經有17個研究中心,在管理技術上面也做了多項研發和創新。在技術提升上,蘇伊士有很強的掌控能力,通過一系列收購行為來提高自己的產業和業務范圍,如收購GE 水處理(現蘇伊士水務技術與方案),以及朗盛的膜業務等市場動作。
蘇伊士構成的是一個比較強大的研發體系,覆蓋面比較廣的研發體系,同時還要有一個靈活應對市場變化、追得上市場腳步的研發體系。為了構建這樣的體系,蘇伊士在人才和研發上都做好了充足的儲備。不僅擁有了650 多位專家和科研人員,每年投入在研發上的資金就有1.2億歐元左右。在中國的上海、重慶也擁有了四個研發中心,涵蓋工業污水、工業危廢以及智慧水務和市政水務管理的研發。在水務工程領域,每年投入研發費用也在1000-1500萬人民幣之間。張軍表示,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準確、及時地呼應市場的需求。
不僅要強調技術創新,張軍認為,業務模式的創新同樣重要。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通過第三方治理的方式,引入專業性的手段,從而達到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效率提高所帶來的部分價值,就是蘇伊士和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的另一塊“蛋糕”。
張軍提出,“蛋糕”的獲得,一定不是在合作伙伴原有價值之上去汲取,而是通過創新性的手段創造出新的價值。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