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流域水安全又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因此,保障流域水安全、保護流域水生態,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工作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重點強調了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滇池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它的環保治理,也一定程度上是我國流域治理工作的縮影。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標志性工程,滇池治理工作備受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九五”以來,一直把滇池作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11月3日,“滇池流域治理模式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水專項京津冀板塊負責人王凱軍指出,自“九五”以來,我國開始實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方案。作為國家重點治理“三湖”中的難點,滇池治理成效顯著。在“十三五”規劃的收官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總結回顧滇池治理模式對我國流域治理工作來講,是十分必要的。
25年治理之路,各項污染指標斷崖式下降
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滇池保護治理情況時肯定了滇池治理的成效。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巡視員郭鵬指出,國務院從“九五”期間就把滇池治理納入到重點流域治理的重中之重。通過五個五年規劃,25年的探索和治理,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指導下,在各個部門的傾力的指導下,在云南省和昆明市的大力治污下,滇池治理取得明顯的成效。
依據“量水發展、以水定域”的原則,按照“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昆明市全面實施了以環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為主線的綜合治理體系,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時“削減存量污染”。昆明還在滇池流域全面深化河長制,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一河一策”水質提升方案。從2017年起,滇池開始探索建立并全面推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按照“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補償”的原則。經過二十多年的治理,滇池水質企穩向好。
昆明滇池治理總顧問、北京科凈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敬介紹,滇池治理的25年中,磷、氮、COD等指標都明顯下降。他強調,特別是2016年以來,甚至呈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2016年,是實施滇池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這一年,昆明認真總結“十二五”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緊緊圍繞湖泊水質改善,全面持續開展滇池流域的截污治污、河道整治、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工作。2016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質全年由劣V類提升為V類,摘掉了“劣V類”帽子,是1995年以來水質最好的一年,在國家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了72.7分的歷史最好成績。
2017年滇池全湖水質穩定保持在V類,2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滇池北部水域共發生中重度藍藻水華17天,比上一年減少4天。
2018年,滇池水質成績單再次刷新,全湖水質類別為Ⅳ類,與2017年同期相比水質改善明顯,藍藻水華程度明顯減輕,全湖由重度水華向中度、輕度水華過渡。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總工程師余仕富告訴中國水網,2019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Ⅳ類,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濃度較1995年分別下降53.6%、57.4%、78.2%。目前,昆明正在全力以赴打好滇池保護治理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滇池水質達到國家考核目標。
滇池治理模式帶來的啟示
“治污如治病,病去如抽絲”。從滇池流域治理走過的25年歷程,也可以看出流域治理任務的復雜和艱巨。
葛敬認為,一條河、一個湖、一個流域的治理,不能僅僅靠工程措施、技術措施,要真正解決河湖以及流域的綜合治理問題,關鍵應該在管理體系的建立。
昆明市在滇池保護治理中高度重視了主要領導的引領作用。要求一把手將滇池的保護治理工作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成立昆明市滇池保護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指揮部,指揮部由昆明市委書記任指揮長,強調地方一把手是地方治理的第一責任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李佐軍強調,在推進河湖流域保護治理工作時,要高度重視領導的引領作用,將河湖治理當作重要工作來抓,形成上下齊心的治理局面。
昆明在治理滇池的過程中,形成了包括《滇池保護條例》、《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法規標準、“雙目標責任制”、流域生態補償制度、聯席會議制度等眾多創新制度,高度重視制度的驅動作用。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京津冀水專項標志性成果專家雷坤指出,“雙目標責任制”是一種將水質提升目標與污染負荷削減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的制度安排,將流域各主體治理責任與滇池水質提升目標緊密關聯起來。“雙目標責任制”解決了滇池流域河道水質達標而湖體水質不達標的難題,并科學地將目標分解至了基層責任主體,建立了完整高效的評價、考核、獎勵、問責機制。
在我國流域治理中,采用生態補償制度也有很多案例,如安徽新安江的流域補償。在我國地方實踐當中有20多個省份已經相繼推出流域生態補償的政策。為從根本上改善滇池生態環境,2017年7月,昆明市在34條入滇河道推行生態補償機制,按照生態補償辦法,各縣(市)區、開發(度假)園區作為河道環境保護治理的責任主體,未達到河道斷面水質考核標準或未完成年度污水治理任務,應繳納生態補償金。例如,考核斷面出現非自然斷流的,按照每個斷面30萬元/月繳納補償金。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