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九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批準發布《九江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九江市地方標準的公告。全文如下:
九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批準發布《九江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九江市地方標準的公告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編寫。
本標準由九江市農業農村局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九江學院、九江市城市規劃市政設計院、江西省標準化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新華、李大偉、熊厚鋒、陳棟、張火林、金政華、周悅梅、楊新。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術語和定義、總體要求、水量和水質、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工藝設計、污泥處理與處置、污水排放監測、施工驗收、運行管理維護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九江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維護。
本標準適用于處理設計水量為500m3/d以下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4284 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
GB 508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準
GB 50014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
GB 50015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
GB 5001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 50141 給水排水構筑物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GB 50203 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 50204 混泥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 50208 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GB 50268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GB 50289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
GB/T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
GB/T 23858 檢查井蓋
GB/T 31962 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
CJJ 60 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
CJJ 68 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
CJJ 124 鎮(鄉)村排水工程技術規程
CJJ 143 埋地塑料管排水管道工程技術規范
CJJ/T 54 污水穩定塘設計規范
HJ 554 飲食業環境保護技術規范
HJ 576 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HJ 2005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
HJ/T 353 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安裝技術規范
HJ/T 354 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驗收技術規范
HJ/T 355 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與考核技術規范
DB36/ 85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DB36/ 110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DB36/T 419 江西省生活用水定額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屬設施 給排水圖集 06MS201
塑料排水檢查井圖集 16S524
全國通用給水排水標準圖集 S217-8-6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 第2冊
建設項目(工程)竣工驗收方法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農村生活污水
農村(包括自然村、行政村和未達到建制鎮標準的鄉村集鎮、集中居民點)居民生活活動中產生的
污水,主要包括沖廁、洗滌、洗浴和廚房排水,不包括工業廢水和畜禽養殖廢水。
分散型污水處理
針對村莊人口數量較少、污水排放量較小、分布較為分散等不適合或不需要大范圍鋪設污水管網的情況,以單戶、聯戶為單位進行就地污水處理的方式。
集中型污水處理
針對村莊人口數量較多、污水排放量較大、分布較為集中的情況,對一定區域內產生的生活污水通過較大范圍的管網進行收集,輸送至指定地點,并進行處理的方式。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分散型或集中型處理的設施,包括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統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總體要求
工程類型及規模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可分為單戶型、多戶型、農村聚集性型等處理工程類型,各類型劃分按表1執行。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主要包括處理構筑物與設備、配套工程及運行管理服務設施。
選址要求
應符合不同區域總體發展規劃和農村環保專項規劃的要求。
綜合考慮交通、土地權屬、土地利用現狀、發展擴建、再生水回用等因素。
應考慮自然背景條件及特點,包括土地面積、地形、氣象、水文以及動植物生態因素等,并進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勘察。
場址應不受洪水或內澇的威脅,且不影響行洪安全,便于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再利用。
污水處理廠(站)選址應在居住區下風向、居住區下游和通風條件較好的地方。
總平面布置
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按構(建)筑物使用功能和流程要求,結合地形、氣候、地質條件、便于施工、維護和管理等因素,合理安排,緊湊布置。
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豎向設計應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符合排水通暢、降低能耗、平衡土石方的要求。
應綜合考慮系統的輪廓,不同系統單元的搭配、水生植物的配置、景觀小品設施營建因素,使工程達到相應的景觀效果。
建設要求
應以批準的農村規劃為主要依據(含自然村莊),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集中與分散、排放與利用的關系,因地制宜地選擇投資較少、管理簡單、運行費用較低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做到保護環境,節約土地,經濟合理,成熟可靠。
應參照基建程序進行,設計和施工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以確保工程質量。
水量和水質
水量
用水量
主要參考DB36/T 419來確定用水量,由于農村生活用水量因區域、生活習慣差異等因素波動較大,九江市農村地區生活用水量可按表2選用。
污水處理工程的水量排放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
工程水量的設計值應以農戶實際產生的污水排放量為依據,沒有實測數據的應參照DB36/T 419或相似工程經驗,并考慮當地排水系統建設程度、用水習慣和用水條件等因素;
當采用表2定額作為污水水量計算的參考依據時,通常情況采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P=Y×Φ (1)
式中:
P ——排水量,m3;
Y ——用水量, m3;
Φ——排放系數(取值0.4~0.8)。
水質
設計水質
設計水質應滿足以下要求:
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水質的確定建議采用實測,并充分考慮各種引起水質變化的因素,包括季節性人口出入變化、用水習慣等;
當不能獲取實測數據時,可參照GB 50014和CJJ 124的相關內容,結合工程設計水質取值慣例,污水水質平均參數可參照表3。
九江市農村生活污水水質范圍參考表 單位:mg/L
5.2.2.1排放要求
污水排放應滿足以下要求:
出水用于農業灌溉的,執行GB 5084的規定;出水用于養殖或排入漁業水體的,執行GB 11607的規定;出水用于景觀環境的,執行GB/T 18921的規定;
農村生活污水就近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的,執行GB/T 31962的納管規定和要求;
農家樂餐飲污水應做預處理,達到 GB/T 31962的納管規定和要求并符合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設計進水水質與水量要求后方可納入處理。
5.2.2.2排放標準
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根據排放去向、受納水體環境功能和污水處理規模,其排放標準主要參考DB 36/ 852表1污水處理系統排入到湖體核心保護區排放限值和DB36/ 1102排放限值,具體執行情況見表4。
基本要求
對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礎設施的農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對于人口相對分散、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可采用邊溝和自然溝渠輸送。
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規劃參考GB 50289要求。
污水收集系統管網設計要求參考GB 50014及GB 50015,其中雨水系統設計參考GB 50014,污水系統設計參考GB 50014及CJJ 124,管道設計參考GB 50014、GB 50015、GB 50268、CJJ 124。
檢查井設計參考GB 50014、CJJ 124,檢查井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檢查井井蓋及配套井座,檢查井井蓋強度參考GB/T 23858,檢查井的選型參考國家標準圖圖集16S524和06MS201。
管道溝槽回填設計參考CJJ 143,管道維護參考CJJ 68,泵站設計參考CJJ 124。
收集納管原則
符合下列兩種條件之一的自然村莊,生活污水應直接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集中處理:
村莊有市政污水管道直接穿過(圖1區域A);
生活污水可以依靠重力流直接流入市政生活污水管道(圖1區域B)。
難以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的農村,應建設單獨的污水收集系統,就地處理后達標排放(圖1區域C),農家樂等單獨經營場所排放的污水可以納管處理,也可以單獨或與周邊居民生活污水一起處理后達標排放。
排水體制
排水體制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排水體制的選擇應結合鄉村的總體規劃、結合當地的地形特點、水文條件、水體狀況、氣候特征、經濟發展條件、居民生活習慣、原有排水設施以及污水處理和利用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同一鄉村的不同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排水體制以適應工程實際需要;
新建農村宜采用有污水排水系統的分流制,當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時,嚴禁雨、污水管渠混接;
污水進入污水管道以便于集中進入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和處理后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雨水通過已建溝渠或地表徑流排放。
單戶收集系統
單戶收集系統一般污水量不大于1.5m3/d,單戶收集系統參見圖2。
若涉及農家樂經營戶,則虛線框內隔油池必須設置,若為普通農戶,可不設隔油池,下同。
多戶收集系統
多戶收集系統一般污水量不大于10m3/d,污水處理設施布置在村落中;在單戶收集系統基礎上,將各戶的污水用管道引入污水處理設施。多戶收集系統參見圖3。
農村集聚區收集系統服務人口100人以上的村莊,服務家庭戶數25戶以上;管網設置在單戶收集系統基礎上,將各戶的污水用管道引入污水處理設施。農村集聚區收集系統參見圖4。
此類收集系統適用于整村、聯村或新建農村生活小區生活污水收集。
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污水處理要求
對于分散居住的農戶,鼓勵采用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處理;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氣候條件適宜的農村,鼓勵采用集中自然處理;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對集中的村落,宜采用集中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以及九江市政府的相關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簡單、經濟、有效的技術。
污水處理工藝選擇要求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宜根據進水水質特點和排放要求選擇合適的工藝或者適宜的組合工藝。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規??煞譃樯簦▎螒艋蚨鄳簦┖痛迩f污水治理,在進行技術選擇時宜根據污水處理規模選擇適宜的技術。對于便于統一收集污水的村落,通過技術經濟對比后,宜采用村落集中污水處理站。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選擇與組合,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單項技術的特點和適用范圍,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經濟狀況、進水水質、水環境現狀、出水排放要求、當地地形氣候等環境條件進行選配。
以村容村貌整治為主要目的,非旅游區,人口居住密度低,水環境容量較大,污水處理主要以去除有機物CODCr和懸浮物SS為主。
針對重點河流、湖泊、水源地、旅游景區村落,污水處理除了COD
Cr和SS之外,還要考慮去除氮和磷等營養元素。
位于城市郊區、縣城周邊以及工業園周邊,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農村地區,優先采用接管方式,通過鋪設污水管網收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送至城區污水處理廠或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設施鼓勵采用預制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經預制設備處理后,污水處理能滿足相關排放要求。
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預處理
7.3.1.1隔油池
隔油池設計參照HJ 554的要求和全國通用給水排水標準圖集S217-8-6。
7.3.1.2化糞池
化糞池具體結構設計詳見附錄A。
7.3.1.3格柵
格柵設計應符合GB 50014的有關規定。
7.3.1.4調節池
調節池設計參照CJJ 124的有關規定。
生物處理
7.3.2.1生物接觸氧化池
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B。
7.3.2.2A2/O
A2/O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C。
7.3.2.3厭氧生物濾池
厭氧生物濾池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D。
7.3.2.4 膜生物反應器
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E。
生態處理
7.3.3.1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F。
7.3.3.2穩定塘
穩定塘處理技術設計詳見附錄G。
7.3.3.3土地處理系統
土地處理系統技術設計詳見附錄H。
處理技術比較
各處理工藝的特點、適用范圍等見表5。
不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比較
工藝選擇推薦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推薦組合工藝可參見表6,也可根據進出水水質、排放要求及經濟指標采取其他組合工藝。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推薦組合工藝
污泥處理與處置
污泥處理與處置應符合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的原則,根據當地條件選擇農村適宜的污泥處理設施與處置方式,滿足農用標準GB 4284的污泥,宜優先就近土地利用。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可采用貯存濃縮、污泥自然干化場、機械脫水、好氧堆肥等方式處理。
產生的污泥量較少時,可將污泥返回到化糞池或厭氧池等污水處理設施中進行儲存,定期外排。
清掏作業產生的少量浮油、固體廢物、污泥等不得任意外拋,可以在當地環衛部門知情的情況下,納入到當地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中合理處置。
污泥處理與處置過程產生的臭氣對周邊人居環境造成污染時,需采取除臭措施。
污水排放監測
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監測要求及方法參考DB36/ 1102第6章的要求。
施工驗收
一般要求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般工程規模小、數量多、布局分散,項目建設宜由縣(市、區)相關職能部門或鄉鎮政府統一按區域分片實施,可統一組織招標、采購和委托工程監理等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業性強,且單個設施建設規模小,鼓勵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采用一體化處理設備的項目,鼓勵設備提供商作為總承包商進行工程規劃、設計、設備供應以及施工安裝和調試。
工程施工單位應具有承擔同類污水處理設計、施工資質或實踐經驗,監理單位應具有相應的資質,嚴格履行監理職責,嚴把質量關,施工人員經過專業培訓具備施工技能。
工程項目的驗收應與后續的運行管理緊密銜接。有條件時,運行管理單位應參加施工單位的調試和試運行工作,并參與工程項目的驗收,保證項目驗收后即可直接轉入運行管理階段。對于尚未確定運行管理單位的,建設單位應盡早落實驗收后的運行維護工作,或暫交由施工單位、總承包單位運行管理,待運行管理單位確定后按規定辦好相關移交手續,進入正式運行管理階段。
竣工驗收后,建設單位應將有關設計、施工和驗收文件歸檔。材料設備供應商、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單位應提供設備、設施及污水處理站點的運行維護詳細說明書。
污水處理工程中的管網工程、混凝土結構工程、砌體結構工程、構筑物的施工和驗收分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 50208、GB 50204、GB 50203、GB 50141的有關規定。
施工
施工前,施工單位應根據施工文件和實地情況編制施工方案,經有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進入施工。
建筑、安裝工程應符合施工設計文件、設備技術文件的要求,對必要的工程變更應取得設計、監理、建設等相關單位的變更文件簽章后方可對工程進行變更施工。
施工中,應做好施工記錄,對于隱蔽工程的施工過程應留有影像資料備查。隱蔽工程應在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施工應滿足以下規定:
應根據所要安裝設備的尺寸,開挖相應尺寸的基坑;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增加地基處理和維護設施或進行施工排水;設備的安裝必須在基礎完工后進行;
利用人工或合適的吊裝設備將設備吊至預定的位置,并檢查其是否水平,回填前應向設備內里注滿水;
排水管不能形成逆向反坡,且設備水位應高于受納水體水位。
設備安裝包括附屬設備、電氣設備、整體裝置、進出水管管線及電路等安裝。
設備安裝必須按照生產企業的安裝流程進行,必要時應在工藝設計人員和廠家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鼓風機、水泵等附屬設備容易產生震動和噪音,設計時應考慮防噪聲措施,安裝時應該注意其安裝位置,并安裝在預先筑好的設備基礎上;電氣設備須使用防水電源,同時按相關規范要求接地。
設備的安裝需充分了解建設用地的地質條件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因素,防止由此導致的地面下沉、塌陷、上浮及淹水等不可抗后果,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施工結束后須進行設備調試,確認各設備是否正常運轉。設備調試包括附屬設備、電氣設備、整體裝置、水路和電路等調試。
設備調試應由專業的調試工程師在嚴格的調試程序下進行操作,并隨時與設備生產商、工藝設計人員和運營維護人員進行溝通。
驗收
工程的竣工驗收應執行《建設項目(工程)竣工驗收方法》。工程驗收宜包括下列內容:
工程竣工圖,包括底板、池壁、柱、梁和預埋管道的位置、高程、平面尺寸,管件的安裝位置和數量;
水池的閉水試驗報告;
水池材料的各類強度和等級;
水池四周土的回填夯實和平整情況。
工程的環境保護驗收應執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規定的驗收材料外,申請單位還應該提供污染治理工程的系統性試驗報告,性能試驗報告主要內容應包括:
各構筑物按設計滿負荷運行時,各構筑物高程布置是否有問題;
計算測試各類構筑物和工藝參數;
各池的進出水水量、水質;
其他相關技術經濟指標,如電費、維護費等。
運行、管理維護
按照HJ/T 91要求,定期進行進出水水質監測。
由工程設計單位提供相應的運行管理、維護保養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并由業主單位建立明確的崗位責任制。
運行管理人員上崗前應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緊急處理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熟悉處理工藝和設施設備的運行要求與技術指標。
設備應按要求進行定期維護檢修,發現以下情況,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及時上報:
污水處理池無進水或出水;
進、出水主要污染物CODCr濃度不合格;
池體存在堵塞現象;
人工濕地植物稀疏、枯死、凍死;
有污水應納管而未納管;
管網破損、堵塞、裸露等。
工程運行過程中產生浮油、固體廢物、污泥等廢棄物,按照國家現行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進行處理,防止二次污染。
(規范性附錄) 化糞池設計
類型和結構
化糞池根據池子格數可以分為單格化糞池、兩格化糞池、三格化糞池和四格化糞池等。根據九江市農村的水質和水量特點,宜采用兩格化糞池或三格化糞池。
設計
化糞池的具體設計可參考《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2冊和CJJ 124的相關規定。
具體設計注意事項如下:
采用磚砌化糞池、現澆鋼筋混凝土化糞池、預制鋼筋混凝土化糞池時,為防止污染地下水,化糞池須進行防水和防滲設計;
化糞池的設計應與村落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統一考慮設計,使之與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便充分發揮化糞池的功能;
化糞池的平面布置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水文情況和基底處理方法,以免施工過程中出現基坑護坡塌方、地下水過多而無法清底等問題;
化糞池距地下給水排水構筑物距離應不小于30m,距其他建筑物距離應不小于5m,化糞池的位置應便于清掏池底污泥;
農村化糞池的水力停留時間宜選12h~24h或以上;
當化糞池污水量小于或等于10m3/d,首選兩格化糞池,第一格容積占總容積65%~80%,第二格容積占20%~35%;若化糞池污水量大于10m3/d,一般設計為三格化糞池,第一格容積占總容積的50%~60%,第二格容積占20%~30%,第三格容積占20%~30%;若化糞池污水量超過50m3/d,宜設兩個并聯的化糞池;化糞池容積不宜小于2.0m3,且此時最好設計為圓形化糞池(又稱化糞井),采取大小相同的雙格連通方式,每格有效直徑應大于或等于1.0m;
化糞池水深不應小于1.3m,池長不應小于1m,寬度不應小于0.75m。
運行和管理
化糞池的日常維護檢查包括化糞池的水量控制、防漏、防臭、清理格柵雜物和清理池渣等工作。主要管理事項如下:
水量控制:化糞池瞬時流量不宜過大,過大的水量會稀釋池內糞便等固體有機物,縮短了固體有機物的厭氧消化時間,會降低化糞池的處理效果,且大水量易帶走懸浮固體,造成管道堵塞;
防漏檢查:應定期檢查化糞池的防滲設施,以免糞液滲漏污染地下水和周邊環境;
防臭檢查:化糞池的密封性也應進行定期檢查,要注意化糞池的池蓋是否蓋好,避免池內惡臭氣體溢出污染周邊空氣;
清理格柵雜物:若化糞池第一格安置有格柵時,應注意檢查格柵,發現有大量雜物時應及時清理,防止格柵堵塞;
清理池渣:化糞池建成投入使用初期,可不進行污泥和池渣的清理,運行1~3年后,可采用專用的槽罐車,對化糞池池渣每年清抽一次;
其他注意事項:在清渣或取糞水時,不得在池邊點燈、吸煙等,以防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氣遇火爆炸;檢查或清理池渣后,井蓋要蓋好,以免對人畜造成危害。
?。ㄒ幏缎愿戒洠?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技術設計
類型和結構
根據污水處理流程,生物接觸氧化池可分為一級接觸氧化、二級接觸氧化和多級接觸氧化。
根據曝氣裝置位置的不同,生物接觸氧化池可分為分流式和直流式。
按水流特征,生物接觸氧化池可分為內循環和外循環式,內循環指單獨在填料裝填區進行循環;外循環指在填料體內、外形成循環。
生物接觸氧化池主要由池體、填料、支架及曝氣裝置、進出水裝置以及排泥管道等部件組成。
設計事項
池體及內部構筑體設計
處理農村地區的小規模污水的生物接觸氧化池有效容積宜按下列公式計算:
V= nQ(La-20)/M (B.1)
式中:
V ——生物接觸氧化池的有效容積(m3);
Q ——每人每天污水量(m3/人·d);
N ——人數;
La——進水BOD5濃度(mg/L);
M ——BOD5負荷(gBOD5/m3·d),宜按照表B.1計算。
池體設計還應滿足下列要求:
好氧式生物接觸氧化池(1)的曝氣時間為1.5h~3h,停留時間為1.5d左右,池內溶解氧含量維持2.0mg/L~3.5mg/L;
池體底面多采用矩形或方形,長與寬之比應該在1:2~1:1之間;
處理規模超過30人,分格數不少于2,并按同時工作設計,每格面積不宜大于25m2;處理規模超過40人,有效水深宜大于1.5m;
單戶或多戶規模的池體可用熱塑性復合材料、PVC塑料和玻璃鋼等;村落規模的接觸氧化池池體應采用鋼板焊接制成或用鋼筋混凝土澆注砌成;
生物接觸氧化池進水端應設置導流槽,導流槽與生物接觸氧化池應采用導流板分隔,導流板下緣至填料底面的距離推薦為0.15m~0.4m,出水一側斜板與水平方向的夾角應在50°~60°之間;
生物接觸氧化池應在填料下方滿平面曝氣,推薦采用穿孔管曝氣,每根穿孔管的水平長度不宜大于5m,材質可選擇PVC塑料或不銹鋼,用電鉆打孔制成,為防止堵塞,曝氣時應保證開孔朝下,好配置調節氣量的氣體流量計和方便維修的設施;
生物接觸氧化池底部應設置放空閥;
處理規模200人以上的村落污水處理站如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池,在能按照城市污水廠運行管理的前提下,可參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設計和運行參數;
池體底面多采用矩形或方形,長與寬之比應該在1:2~1:1之間;池子個數或分格數一般不少于2個,每格面積不宜大于25m2;容積負荷一般采用1000gBOD5/(m3?d)~1500gBOD5/(m3?d);溶解氧一般維持在2.5mg/L~3.5mg/L之間,氣水比15:1~20:1。
填料
填料是決定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效果的關鍵,需滿足以下要求:
水力特性:比表面積大、空隙率高、水流通暢、阻力小、流速均一;
生物膜附著性:良好的掛膜效果,外觀形狀規則、尺寸均一、表面粗糙程度大;
化學與生物穩定性強:經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質,不產生二次污染;
貨源穩定充足,價格低廉,便于運輸與安裝等;
填料分層裝填,裝填高度一般不超過3m,填充率大于55%;
填料下端與池體底部保持合適的距離。
設計尺寸
不同處理規模的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設計參數可參考表B.2。其中村落規模的生物接觸氧化池可設計成二段式。
運行管理
系統啟動
系統啟動時,投加臨近污水處理廠的好氧污泥,或加入糞水,悶曝3~7天后開始少量進水,并觀察檢測出水水質,逐漸增大進水流量至設計值,同時調整曝氣量,保持氣水比在15:1~20:1之間,如果有條件應測定反應池內溶解氧濃度,最好維持在2.0mg/L~3.5mg/L之間。
日常維護
正常運行時,需觀察填料載體上生物膜生長與脫落情況,并通過調節氣量防止生物膜的整體大規模脫落。
確定有無曝氣死角,調整曝氣頭位置,保證均勻曝氣。
定期察看有無填料結塊堵塞現象發生,如有應予以及時疏通。
定期排放二沉池污泥,可由槽車抽吸外運處理,也可經衛生處理達到相關要求后用于農田施肥。
?。ㄒ幏缎愿戒洠?A2/O處理技術設計
設計事項
工藝設計
A2/O典型工藝流程設計如下圖所示:
鼓風曝氣系統開始時,應排除管路中的存水,并經常檢查自動排水閥的可靠性。
按照設備說明,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
根據進水濃度實際調整進水量、曝氣量、污泥回流量、混合液回流量、剩余污泥排放量等,保證出水穩定達標。
根據污泥沉淀比、混合液污泥濃度及污泥齡調整污泥排放量。
當曝氣池水溫低時,可采用提高污泥濃度、增加污泥齡等方法,保證污水的處理效果。
當出水氨氮超標時,應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調節:減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提高泥齡;提高好氧段DO;系統堿度不夠時適當補充堿度。
當出水總氮超標時應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調節:降低缺氧段DO;提高進水中BOD5/TN的比值;增大好氧混合液回流量。
當出水總磷超標時,應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調節:提高厭氧段DO;提高進水中BOD5/TP的比值;增大剩余污泥排放量。
?。ㄒ幏缎愿戒洠?厭氧生物濾池處理技術設計
設計事項
工藝設計
根據水流的方向,厭氧生物濾池有上流式和下流式兩種。九江市農村地區宜采用重力流下流式厭氧生物濾池。
工藝參數
厭氧反應池有效容積宜根據水力停留時間(HRT)確定,按下列公式計算:
V=Q×HRT (D.1)
式中:
V ——厭氧反應池的有效容積,m3;
Q ——設計流量,m3/d;
HRT——水力停留時間,d(HRT取值范圍一般應不小于2d)。
厭氧反應池應保持一定的密閉性,以保持污水處理溫度相對穩定。
厭氧反應池應達到水密性與氣密性的要求,應采用不透氣、不透水的材料建設,內壁及管路應進行防腐。
厭氧反應池應設置取樣口、檢修孔。
厭氧反應池布水應選用合理的布水方式,以保證污水均勻下降,避免短路、溝流。
厭氧反應池填料應質堅、耐腐蝕、高強度、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抗老化,推薦使用塑料填料,孔隙率為80%~90%。
污泥應定期清掏。
厭氧反應池產生的沼氣必須安全處置,設置標識,禁止明火。
厭氧反應池的防火設計應符合GB 50016。
運行管理
在啟動期,生物膜農村應保持在20g/L以上,以保證微生物的附著生長。接種物可采用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消化污水。污泥在投加前應與一定量的農村生活污水混合,加入反應器中停留3d~5d后,再開始連續進水。啟動初期,容積負荷應低于1kgCODCr/(m3·d)。
通過微生物的增殖和馴化,使反應器的生物量達到預定的污泥濃度和活性,即完成了厭氧生物濾池的啟動,該反應器就可以在設計負荷下正常運行。
正常運行后,定期檢查進、出水口和排氣口,保證排水、排氣通暢。
根據進水污染物濃度定期排放污泥,排泥時保證污泥區留有1/3~1/2的剩余污泥。排出的污泥應及時處理或處置,污泥回用于農田時要符合GB 4284的要求。
?。ㄒ幏缎愿戒洠?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設計
類型和結構
MBR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有多種類型,根據農村地區的水質水量特點,宜采用一體式MBR反應器,一體式MBR反應器膜組件直接置于生物反應器中。
膜生物法污水處理工程應遵循以下規定:
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應符合GB 50014的有關規定;
防洪標準不應低于城鎮防洪標準,且有良好的排水條件;
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惡臭、廢水、廢渣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與排放,應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的有關規定,防止二次污染;
膜生物法污水處理工程宜安裝在線監測系統,在線監測系統的安裝、驗收和運行應符合HJ/T 353、HJ/T 354和HJ/T 355的相關規定;
應按污水的性質和污染物濃度,選擇膜生物法的工藝類型,對易于產生膜污堵的污水,宜采用外置式膜生物法處理系統;
水質和(或)水量變化大的污水處理工程,宜設置調節水質和(或)水量的設施;
應按出水磷排放的要求,選擇設置化學除磷裝置;
膜生物法處理系統對CODCr、BOD5、SS、氨氮的去除效率應分別在90%、95%、99%、90%以上。
預處理和前處理
膜生物處理系統宜設置超細格柵。
污水中含有毛發、織物纖維較多時,宜設置毛發收集器。
污水的BOD5/CODCr小于0.3時,宜采用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的措施。
污水進入膜生物反應池之前,須去除尖銳顆粒等硬物。
工藝設計
針對去除CODCr為主的MBR工藝流程,見下圖。
針對以去除氨氮為主的MBR工藝流程,見下圖。
浸沒式膜生物反應池曝氣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膜生物反應池所需空氣由鼓風機提供,通過進氣管將空氣輸入池內曝氣管網;
膜生物反應池宜采用射流曝氣與穿孔曝氣相結合的曝氣方式,也可采用穿孔曝氣與微孔曝氣相結合的曝氣方式;
曝氣管網應均勻布置在膜組器的下方,曝氣管應密封連接,管路內無雜物;
膜表面清洗所需的空氣量,應由試驗確定。
脫氮除磷的浸沒式缺氧-膜生物污水處理系統工藝參數應符合下列要求:
缺氧池污泥濃度宜為20g/L~25g/L,溶解氧濃度應不大于0.2mg/L;
膜生物反應池污泥濃度宜為6g/L~12g/L;膜箱內溶解氧濃度宜為2.0 mg/L,膜箱外溶解氧濃度宜為0.5mg/L;
污泥回流比100%~500%。
外置式生物反應池容積、水力停留時間HRT、污泥負荷與污泥濃度、曝氣系統等設計參數可參照浸沒式膜生物法工程設計,超高宜為0.3m~0.5m。膜系統設計宜參照下列參數:
過濾方式:錯流式過濾;
膜系統正常運行回收率10%~15%;
膜面流速為3m/s~5m/s;
膜通量為40L/m2·h~150L/m2·h;
操作壓力為0.2MPa~0.4MPa;
污泥濃度為10g/L~40g/L。
外置式膜生物法循環濃縮池,應符合下列規定:
容積應能貯存膜系統正常運行15分鐘所必須的水量;
污泥沉淀區,深度應有0.5m~1.5m,底部設有排泥管;
進水管和濃水回流管設在上部;
大流量循環泵進水口應設在池頂-1m~-2m處;
外置式膜生物法污水處理系統,宜將曝氣池混合液直接排入循環濃縮池。并從循環濃縮池底部定期排泥。
剩余污泥的排放在條件允許時可增設流量計、污泥濃度計,用于監測、統計污泥排出量。污泥處理和處置應符合GB 50014的規定。
運行管理
一般規定
膜生物法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時,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及安全管理參照CJJ 60執行。
膜生物法污水處理工程在運行前應制訂設備臺賬、運行記錄、定期巡視、交接班、安全檢查等管理制度,以及各崗位的工藝系統圖、操作手冊和維護規程等技術文件。
操作人員應熟悉膜生物法處理工藝技術指標和設施、設備的運行要求;經過技術培訓和生產實踐,并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各崗位的工藝系統圖、操作手冊和維護規程等應示于明顯部位,運行人員應按操作手冊進行系統操作,并定期檢查構筑物、設備、電器和儀表的運行情況。
工藝設施和主要設備應編入臺賬,定期對各類設備、電氣、自控儀表及建(構)筑物進行檢修維護,確保設施穩定可靠運行。
運行人員應遵守崗位職責,堅持做好交接班和巡視。
應定期檢測進出水水質。
污水處理工程運行中應嚴格執行經常性和定期安全檢查,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各崗位人員在運行、巡視、交接班、檢修等生產活動中,應做好相關記錄。
水質管理
膜生物法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污水正常運行檢驗項目與周期,應符合CJJ 60的規定。
在線監測系統的運行維護應符合HJ/T 355的規定。
應定期檢測各生化池的溶解氧濃度和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當濃度值超出規定的范圍時,應及時調節曝氣量。
設備管理
對鼓風機和關鍵控制元器件(電磁閥、液位控制器)等通用設備進行日常維護。并進行周期性的保養和維護。
鼓風機應及時清洗進氣口的濾網,同時應檢查空氣管路上閥門是否開啟正常。
定期對水泵加注潤滑油,更換盤根或檢修。同時檢查進水管路是否通暢。
膜系統運行前,須排除膜組件和出水管路中的空氣。
當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合成洗滌劑或其它起泡物質時,膜生物反應池會出現大量泡沫,此時可采取噴水的方法解決,但不可投加硅質消泡劑。
膜生物反應池出水渾濁,應重點檢查膜組器和集水管路上的連接件是否松動或損壞,如有損壞應及時更換。
活性污泥的培養和馴化,可分為間歇培養和連續培養。間歇培養:在生物反應池內接種一定量的活性污泥,開啟鼓風機曝氣,控制溶解氧在2.0mg/L~2.5mg/L范圍內,隨時檢測溶解氧、pH值、MLSS,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相變化,檢測上清液化學需氧量達到設計去除率時,即培養出成熟的活性污泥。連續培養:生物反應池內有一定量的活性污泥,連續培養數日,活性污泥即可達到設計濃度。
?。ㄒ幏缎愿戒洠?人工濕地處理技術設計
類型和結構
人工濕地按水流特征可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垂直流人工濕地。
設計事項
人工濕地的設計可參考HJ 2005。
設計水量
設計水量的確定應符合GB 50014中的有關規定。
設計水質
設計水質可參照GB 50014中的有關規定,其進水水質應滿足下表的規定。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面積宜小于800m2,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面積宜小于1500m2。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寬比宜控制在3:1以下;規則的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度宜為20m~50m,對于不規則的潛流人工濕地單元應考慮均勻布水和集水的問題;潛流人工濕地水深宜為0.4m~1.6m,水力坡度宜為0.5%~1%。
表面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寬比宜控制在3:1~5:1,當區域受限,長寬比>10:1時,需要計算死水曲線;水深宜為0.3m~0.5m,水力坡度宜小于0.5%。
濕地植被選擇與種植
人工濕地宜選用耐污能力強、根系發達、去污效果好、具有抗凍及抗病蟲害能力、有一定經濟價值、容易管理的本土植物。人工濕地出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時,應謹慎選擇“鳳眼蓮”等外來入侵物種。
人工濕地可選擇一種或多種植物作為優勢種搭配栽種,增加植物的多樣性并具有景觀效果。
潛流人工濕地可選擇蘆葦、蒲草、荸薺、蓮、水芹、水蔥、茭白、香蒲、千屈菜、菖蒲、水麥冬、風車草、燈芯草等挺水植物。表面流人工濕地可選擇菖蒲、燈芯草等挺水植物;鳳眼蓮、浮萍、睡蓮等浮水植物;伊樂藻、茨藻、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
人工濕地植物的栽種移植包括根幼苗移植、種子繁殖、收割植物的移植以及盆栽移植等。
人工濕地植物種植的時間宜為春季。
植物種植密度可根據植物種類與工程的要求調整,挺水植物的種植密度宜為9株/m2~25株/m2,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種植密度均宜為3株/m2~9株/m2。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的植物宜種植在滲透系數較高的基質上。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的植物應種植在土壤上應優先采用當地的表層種植土,如當地原土不適宜人工濕地植物生長時,則需進行置換。
種植土壤的質地宜為松軟粘土~壤土,土壤厚度宜為20cm~40cm,滲透系數宜為0.025cm/h~0.35cm/h。
運行管理
工程的運行應符合CJJ 60中的有關規定,同時還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
運行人員、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應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專業技術、安全防護、應急處理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運行人員應具備國家有關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崗位合格證書。
工程在運行前應制定設備臺帳、運行記錄、定期巡視、交接班、安全檢查、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
工藝設施和主要設備應編入臺帳,定期對各類設備、電氣、自控儀表及建(構)筑物進行檢修維護,確保設施穩定可靠運行。
工藝流程圖、操作和維護規程等應顯示在明顯部位,運行人員應按照規程進行系統操作,并定期檢查構筑物、設備、電器和儀表的運行情況。
各崗位人員在運行、巡視、交接班、檢修等生產活動中,應做好相關記錄。
應定期檢測進出水水質,并定期對檢測儀器、儀表進行校驗。
應制定相應的事故應急預案,并報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備案。
?。ㄒ幏缎愿戒洠?穩定塘處理技術設計
類型和結構
按照穩定塘的使用功能、塘內生物種類、供氧途徑進行劃分,一般可分為好氧塘、兼性塘、厭氧塘、曝氣塘。
設計事項
穩定塘通常是按有機污染物的負荷、塘深和停留時間等參數設計的。厭氧塘、兼性塘、部分曝氣塘通常按BOD5表面負荷確定水面面積。厭氧塘亦可按BOD5容積負荷設計,部分曝氣塘亦可按BOD5污泥負荷進行設計。
控制出水塘宜按其前置處理設施的實際處理流量與受納水體季節允許排放污水流量之差設計,用于農灌的控制出水塘可按農灌需水量進行設計。
穩定塘的設計數據應由試驗資料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根據污水水質、處理程度、當地氣候和日照等條件,可按表G.1選取。
穩定塘水生植物宜選用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選用的水生植物應具有良好的凈水效果,較強的耐污能力、易于收獲和有較高的利用價值。
穩定塘其他設計要求及塘體設計參考CJJ/T 54的有關規定執行。
穩定塘中水生植物應專人定期管理,及時打撈成熟、衰敗的水生植物。
運行管理
穩定塘的日常維護中要注意保護塘內生物的生長,但不能讓水生生物過度生長,特別是藻類的快速繁殖會使出水水質下降。
重點檢查穩定塘是否出現滲漏,要注意對塘的出入水量進行定期測量,以查看有無滲漏。如果周邊有地下井,也可抽取地下水進行檢測,查看是否受到塘水的下滲污染。
?。ㄒ幏缎愿戒洠?土地處理系統技術設計
工藝設計
對農村地區具有可利用的滲透性較好的砂質土壤和河灘等場地條件,且地下水位大于1.5m,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慢速滲濾、快速滲濾和地表漫流等處理技術。
設計事項
設計參數
不同類型土地處理系統相關參數設計可參考下表。
土地處理系統需要的總面積包括田間面積、緩沖面積、污水貯存用地、道路、溝渠與建筑物,并需考慮遠期發展。其中田間面積占比最高,可根據上述不同負荷值,分別估算面積,取其最大者。
慢速滲濾、快速滲濾系統的面積可按下式計算:
(H.1)
式中:
A——田間面積(慢速滲濾系統)或滲濾池(快速滲濾系統)面積,m2;
n——全年運行天數,d;
Q——污水設計流量,m3/d(應考慮在預處理單元和貯存塘中因降水、蒸發和滲漏而引起水量的增減);
L——設計年水力負荷,m/a。
地表漫流系統所需面積可按下式計算:
(H.2)
式中:
A——處理田面積(地表漫流系統),m2;
Q——污水設計流量,m3/d;
Z——坡面長度,m;
q——投配率,m3/(m·h);
t——投配時間,h/d。
設計注意事項
在集中供水水源防護帶,含水層露頭等地區,不得使用土地處理系統。
土壤堵塞是影響土地處理系統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問題。防止堵塞的方法主要有:加強系統的預處理,降低系統的有機負荷;根據系統處理水質的要求,選擇滲透性能適中的滲濾介質。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