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2020年已經過半,江蘇的這場硬仗究竟打得怎么樣?針對短板和不足,還有哪些骨頭要啃?下半年,我們對江蘇的生態環境改善還能有哪些新期待?
7月28日,江蘇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調度推進會上,對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一一給出了回應。
感同身受 改善明顯
江蘇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出爐,著實讓江蘇人自豪了一把。但是,更感到驕傲的是,在穩住了經濟基本盤的同時,江蘇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表現同樣是那么優秀。來看這份綠色“成績單”:全省PM2.5濃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優良天數比率78.7%,同比上升12.7個百分點,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優;國考斷面優Ⅲ比例84.6%,同比上升2.9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這意味著地表水環境也在持續改善;主要入江支流優Ⅲ比例97.8%,同比上升13.4個百分點,達“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上半年,能有如此漂亮的生態環境成績單,離不開這八個字:貴在行動,重在落實。
首先,江蘇不避問題,加快整改。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礎上,江蘇優化方式方法,繼續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
目前,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交辦的78個問題已整改56個,2018年、2019年長江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17+11”項問題全部整改銷號;省人大《2018-2020年突出環境問題清單》剩余的56項任務,16項已整改,38項達到時序進度;省政府掛牌督辦的31個項目,29項達到時序進度,嚴查75件大案要案。
其次,江蘇精準執法,補齊短板。上半年,江蘇在生態環境精準執法上進行了多項創新。比如,通過對8169家企業實施用電監控、1406家企業實施視頻監控,開展非現場執法監管。建立執法重案組制度,累計下達處罰決定書4186件、罰款3.3億元;偵辦污染環境犯罪案件146件、抓獲犯罪嫌疑人327人。另外,江蘇還加快了水氣治理、危廢處置建設力度。目前,江蘇省已完成2695項重點治氣工程,重點治水工程開工比例達81%,建成污水收集管網83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9.8萬立方米/日、危廢處置能力8.99萬噸/年。
第三,江蘇創新政策,精準落地。面對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今年3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首次采用了視頻形式開展廳市會商,協調南通提出的12項具體問題。面對一季度淮安、宿遷等地水環境、空氣質量下降,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聯合省生態環境廳對兩市開展重點幫扶和專項督查;6、7月,省攻堅辦和省生態環境廳又分別約談部分縣級“斷面長”38人次、大氣“點位長”7人次。通過層層通報、媒體曝光,讓問題地方負責人“紅紅臉”“出出汗”。最終在倒逼中見行動,扭轉環境質量下滑勢頭。除了“罰”,江蘇探索了更多“獎”的工作方式。比如,建立正向清單激勵機制,引導5178家企業主動治污。
形勢嚴峻 短板仍在
上半場,江蘇污染防治攻堅戰表現雖然亮眼,但下半場要面對的挑戰不小、擔子不輕。調度推進會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就表示,“進入二季度以來,改善幅度明顯收窄。”具體來說,4、5月份,一些地方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率甚至略差于去年同期。5、6月份,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滑坡明顯。太湖藍藻發生早、頻次高、面積大,湖體總磷濃度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水質同比明顯下降。
有關部門也認真分析了原因:
從客觀上看,環境考核目標任務要求提高。前不久,生態環境部收嚴了今年的空氣質量考核目標,江蘇省優良天數比率由原來的72%大幅提高至77.3%,同時,國家也對改善斷面水質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從主觀上說,既有思想上的短板,又有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例如,有些地方綠色發展理念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有待提高。存在缺乏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力意識,沒有設立綠色招商選資的嚴格標準,盲目上項目的情況。有些地方沒有做到環境基礎設施先行。這次汛期對水質帶來明顯沖擊,側面反映污水管網建設還有很大差距,閘壩泵站監管還不到位。另外,雖然江蘇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與對標一些東部先進省份,仍有差距。
上下齊心 打好“六戰”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今年下半年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如何破題?此次會議明確,江蘇將打好“六大戰役”:藍天保衛“超限戰”,水質提升“突圍戰”,土壤修復“持久戰”,太湖治理“系統戰”,環境安全隱患“消除戰”,突出問題整改“殲滅戰”。
在緊盯環境質量短板基礎上,加大治污攻堅力度。在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開展環境質量會商、約談、幫扶等基礎上,突出“季節性”精準執法。會議明確:江蘇將從6-9月開展VOCs專項執法行動;10-12月,針對煙塵、粉塵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
按照部署要求,江蘇省各地也針對各自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紛紛拿出了主攻方向:南京繼續堅持“一把手”親自抓,依托長三角一體化、寧鎮揚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跨界水體共治聯管,做好跨區域河流聯動監測、信息共享、應急保障;蘇州、鎮江、無錫、常州等地圍繞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徐州、淮安、鹽城、揚州等地則聚焦著力推進臭氧和PM2.5精準治理,不斷提升“氣”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能否高標準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事關全面小康的成色與質量。從江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進民生普惠福祉的積極作為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面對種種不確定的風險與挑戰,江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相信在下半年,通過精準發力、持續用力,江蘇必定會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交出更加令人滿意的答卷,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更多綠色內涵。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