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臣表示,合流制和分流制沒有好壞之分,適合國情的才是最好的,目前在現實的基礎上優化合流制是比較好的選擇。
杭世珺表示,國內目前的排水現狀可以說是“混流制”,錯接混接問題比較嚴重。但無論是合流制還是分流制,前提和關鍵是能夠讓水循環起來。
話題二:污水排放標準是越高越好嗎?
我國的污水排放標準不斷提升,近20年經歷了4次以排放標準為基礎的提標改造運動。污水排放標準問題也一度引起廣泛爭議,污水排放標準是越高越好嗎?
“污水排放標準不對環境質量負責,在環保法里,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王凱軍表示,搞水環境治理不能只盯著排放標準,政府還有許多工具沒有發揮作用,比如水質規劃、結構調整、排污許可、總量控制等工具。
另外,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資源稟賦條件,為了保護自己的環境制定更嚴格的污水排放標準,這不應該受到譴責。“穿在自己腳上的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得有地方標準,應該看當地水環境問題到底是什么,不能盲目跟風。
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趙凱談到,地方政府如何制定污水排放標準,值得深度思考,因為它對水務企業有著指揮棒的作用。“曾經一個項目,建設到一半,國家標準提升了,項目做了相應調整之后,都到了調試階段,標準又提升了,為了應對標準升級,一個項目恨不得做到退休。”
話題三:地上or地下?
最近幾年,地下污水處理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行業內態度也從最開始的抵觸,到現在慢慢接受和認可,但地下污水處理廠未來市場有多大?
王凱軍表示認同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做法,他認為,地下污水處理廠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象征,過程中必然要考慮更多非地上技術工藝的限制,這也將推動技術突破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地下水廠的地上區域更適合融入社區,如在上面建設運動場、停車場等,這將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杭世珺表示,選擇地上污水廠還是地下污水廠,無需強求,關鍵要算好經濟賬和社會賬,綜合下來是合理的就可行。
目前,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試水地下污水廠模式。比如,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的貴陽市云巖區六廣門和貴醫再生水廠項目,中國水環境集團的全下沉式污水處理廠——貴陽青山污水處理廠項目、華騏環保承建的重慶唐家橋污水處理廠、中信環境的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等。
趙凱表示,地下污水處理廠的選擇是被迫之選。隨著城市的發展,中心城區土地趨緊,土地價值攀升,又面臨河道生態補水的需要,因此地下污水處理廠是“無路可走”的無奈之舉。
中國水環境集團技術研發中心副總經理龐洪濤表示,最近幾年地下污水廠發展很快,這是行業和用戶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城鎮化的發展,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程也在加快,但這同時也帶來了鄰避效應、地產貶值等問題,地下污水處理廠因時而生。“貴陽是喀斯特地貌,土地資源稀缺,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不足。地下污水廠具有環境友好、節約土地、資源回用等特點,貴陽青山污水處理廠的修建為地方政府省了3個多億。”
未來污水處理的方向
未來污水處理廠會是什么樣?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制定了面向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計劃。其中,日本制定了名為“二十一世紀下水道計劃”計劃,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水循環、資源循環模式。德國也做了30年的規劃,將污泥處理處置的能源化和燃料化上升為國家政策。
當前,我國住建部、環境部、發改委三部委聯合印發《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規劃了近三年主要工作,明確了污水處理系統以管網查漏補缺為階段性目標,提出“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建設”“健全排水管理長效機制”等4各方面13項主要工作內容。
在此之前,國內行業專家和企業家也開始擘畫未來污水處理的藍圖并開始付諸實踐。早在2013年,曲久輝、王凱軍、王洪臣、余剛、俞漢青、柯兵6位專家提出了污水處理概念廠,用 5 年左右時間,建設一批面向2030~2040 年、具備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水質永續、能源回收、資源循環、環境友好是污水處理概念廠的四個追求。
北排集團也制定了面向未來水廠的戰略規劃,定位于探索全面管理水資源路徑,將自然環境融入城市水系統,追求再生水廠的資源化、智慧化、生態化,實現水環境安全、水資源安全、水生態安全。
現場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們也暢想了污水處理的未來模樣。
王凱軍認為,建設地下污水廠是生態文明的抓手,地下污水處理廠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必然選擇(特別是中國)。
施漢昌認為,任何一個行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都是比較粗放的,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會逐步走向精細化。未來污水處理的方向是信息化、健康化、資源化。信息化是整個全球的發展趨勢,必然會滲透到污水處理行業,使其更加精細化。環保的目標是生態和健康,把水環境搞好還是為了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所以從長遠來看,污水處理最終會走向微量污染物和環境風險污染物的控制。而資源化是污水處理一個相對長遠的目標。
杭世珺結合對國外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的調研和研究認為,信息化、健康化、資源化(能源化、燃料化)、設備再生化是未來污水處理行業的大方向。
楊向平認為,水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問題,不只是污水處理廠的事情。未來污水處理應是系統化、全方位的,廠網站河一體化趨勢,在政府、企業、社會層面的組織管理一體化發展,應做到管理上一體化,而不是行政一體化。因地制宜,集散結。大城市污水以集中處理為主,分散處理為輔。小城市以分散處理為主,集中處理為輔。未來30年要做的事情是在管網、初期雨水、調蓄池上做功夫。
E20環境平臺創始合伙人、執行董事/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麗珍提到了運用中醫思維對污水處理廠進行辨證施治,未來的污水處理方向應該是因地制宜的,需要給城市“把脈”,望聞問切,分析每個城市的水資源狀態、產業狀態、土地管理水平等。每個城市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理念和定位,根據城市的目標和規模給城市分類,為不同城市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未來的百年跨越其實是需要跨專業、跨企業、跨專家的,未來或許可以給一些城市制定污水處理系統的施治指南。”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