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是染料生產和消費的大國,2015年染料產量為115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0%。紡織印染行業也是耗水和污染大戶,紡織業年廢水排放量約21億噸,占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 居工業行業第三位,COD&排放量在我國主要行業中排第四位。印染行業不斷發展與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等問題的矛盾逐漸凸顯,并成為阻礙印染行業發展的因素。
“十二五”期間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紡織印染行業的標準和法規政策。《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287—2012)的頒布后,印染行業同時面臨著節能減排、落后產能淘汰、新環境保護法實施的三重壓力。工信部2010年出臺的《印染行業準入條件》對新建企業有嚴格的準入條件,限制進入水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較大的地區。因此降低用水和減少廢水排放對印染行業發展極為重要。各地政府也鼓勵所有工業行業使用零排放技術。
據中國人民大學鄭祥教授主編的《中國水處理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膜工業卷Ⅲ》顯示:目前膜技術(如R0、 NF和MD)在許多國家是印染廢水處理中重要的零排放技術,其中美國將膜技術應用于處理印染廢水已經有40年歷史。膜技術有助于印染企業減少廢水排放、回收印染廢水中的染料等物質。
中信環境技術作為中國膜法水處理技術的先行者及推廣者,歷經近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已發展成為中國處理規模最大、涉及行業最多的工業廢水處理和綜合利用專業服務提供商,為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紡織印染、醫藥、皮革等眾多工業企業和40多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及回用提供經濟高效解決方案。
旗下美能膜現已發展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大規模高質量超微納濾及反滲透全系列膜產品生產研發能力的行業領先品牌,擁有幾十項MBR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生產能力及出貨量穩居世界同行企業前列。中信環境技術為更好地解決印染工業園區的環保問題,助力當地經濟實現循環、可持續發展,承擔起綠色經濟發展的更大責任,圍繞“治廢”延伸出投資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新產業,并逐漸發展成為其環保戰略布局的又一大亮點。
圖為中信環境技術美能膜產品
河北高陽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是中信環境技術聯合高陽政府打造的第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也是全國第一個印染工業園區實現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污泥處理的循環與綜合利用項目。項目著力破解紡織產業面臨的污水和燃煤污染兩大瓶頸制約,構建起集紡織印染、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集中供熱、余熱發電、渣灰制磚“六位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徹底解決當地紡織印染產業持續發展的后顧之憂,促進當地支柱產業綠色健康發展。高陽也成為了河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級創建單位。
河北高陽循環經濟產業園采用中信環境技術國際領先的“MBR”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水能達到我國地表水準四類標準,其污水日處理規模為20萬噸,其中6萬噸作為經“超濾+反滲透”工藝處理過的再生水,供給園區紡織企業回用于生產,年可節省地下水近2000萬噸。污水經過處理后回用于生產,不僅節約了地下水資源,還降低了企業成本。經過深度處理后的再生水回用于印染,染出的紗線色澤鮮亮,染料可節省10%到15%,用水量節省20%,真正實現了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圖為中信環境技術河北高陽循環經濟產業園
在南方的沿海城市汕頭,印染行業是當地傳統重點行業,也是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行業,印染行業成母親河練江之痛。由中信環境技術投資承建的汕頭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以“六位一體的”循環經濟理念為核心,為入園企業提供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集中供水、集中供熱、商住配套、通用廠房租售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其中園區污水處理采用中信環境技術國際領先的美能膜產品及工藝,污水處理設計總規模為15.5萬噸/天,再生水設計規模為8萬噸/天。熱電聯產項目使用中水作為生產用水,生產廢水經處理達標后再次利用,全部回用不外排。這一舉措將從根源上解決汕頭市潮南區印染企業的排污問題,助力當地紡織產業園區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增強潮南區經濟可持續增長能力,從源頭上遏制污染,達到改善練江水質和環境質量的目標。2020年該項目被列入生態環境部第三方治理示范園區。
圖為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規劃效果圖
此外,在河北無極、山東昌邑、河南安陽、廣東清遠、湖南衡陽等地,都有中信環境技術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的布局,并樹立起行業典范,其中山東昌邑柳疃項目是目前國內第一個COD<40mg/L的印染工業園MBR項目。
中信環境技術始終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發展理念,采用先進環保節能技術實現資源鏈的融合閉環,力求達到園區內污染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從而做到園區內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無生態破壞,為祖國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貢獻一份中信力量。
相關新聞: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