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中,凌志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凌建軍作了大道至簡——借鑒日本單戶式(凈化槽)處理農村污水經驗的主題分享。
企業相關閱讀
目前,有些環保企業在處理農村污水時,選擇建立大型污水處理廠,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對于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的處理,或可借鑒日本凈化槽的相關經驗。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中,凌志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凌建軍作了大道至簡——借鑒日本單戶式(凈化槽)處理農村污水經驗的主題分享。隨后,凌志環保在第一時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參見:2020水業戰略論壇|凌志環保凌建軍:農村污水治理要踐行大道至簡)。
凌建軍
環保首先應對老百姓有益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也曾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很多環保企業在處理農村污水時,選擇建立大型污水處理廠,做管道建設,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我們把處理城市污水的經驗,以及做管網的思路,運用在處理農村污水中,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很多老百姓認為,農村污水管網建設和他們的利益存在沖突,沒有太大意義。
星云大師告誡我們,做環保首先要心環保,心環保了才是真環保了!環保人必須首先心要是真的,應該為老百姓服務,如果追求政治環保、經濟環保,那么將不適合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也說,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以一體化發展帶動高質量發展,攜手創造現代文明生活。所以,我們環保人在治理農村污水的時候,也應該從老百姓的實際利益出發,選擇最有利于老百姓的處理污水方式。
日本凈化槽進化史
西洋建筑推動日本污染物處理槽的出現
“衣食住行”常常被視為日常生活的基礎,糞尿的處理其實與其中的“食”密切相關。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導致了各個國家糞尿處理的區別。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糞尿的處理通常會受當地農業的影響。
例如,歐洲農業以小麥種植為主,人的糞尿不會作為肥料、多數是將馬之類的家畜糞尿用作肥料。14世紀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上,收費廁所林立、排泄物直接排入橋下的河水中。雖然倫敦以1347年的“鼠疫”流行為契機,廢止了排泄物的直排,但是歐洲的城市,通常在屋外建造帶有非常大的化糞池的公共廁所,夜間清掃的時候,會發生糞便等流入下水道或小河中的情況,這種不衛生的處理方式,使當時的歐洲城市飽受惡臭和傳染病的威脅。
到了19世紀,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糞尿的處理變得困難,雖然發現修建下水道是一條出路,但是當時并無“末端處理”的概念,直接排入河流,導致河流被污染,強烈的惡臭困擾著當時的歐洲城市。
而日本則以水稻種植為主,糞尿是珍貴的肥料,從“鐮倉時代”起,更是正式地將糞尿作為農業肥料來使用。比如,當時的農家孩子甚至有將街道上游客的糞便收集起來,用在自家田地里的習慣,反而讓當時的城市近郊保持了清潔。
到了明治時期,由于西洋建筑的普及,文化的進步,安裝水沖式廁所的建筑物數量逐漸增加。污水則依據當時的《清掃法》規定,設置污水儲存槽,并定期抽取,外運。然而,由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基本上無法按規定施行,其結果是城市的整潔衛生受到了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污染物處理槽開始出現。
凈化槽誕生
1920年(大正9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市街地建筑物法施行規則》、《污染物清掃法施行規則》,規定只有地方長官認可的“污染物處理槽”的處理出水,才可向公共溝渠、下水道、河流等公共水域排放。
由此,各式各樣的污染物處理槽才由專家研究規劃出來。最早的住宅污染物處理槽,可以追溯到1914年(大正3年)西原脩三規劃設計,安裝在原宿外交官,伊庭的官邸中日本最早的污染物處理槽。該處理槽的規劃采用當時德國的化糞池和碎石濾床技術,并結合氧化槽組合而成。
1944年(昭和19年),凈化槽誕生。日本“技術院”編制了《建筑占地內衛生設施的臨時日本標準(臨時日本標準規格586號類別A)》,該標準中,規定了“污染物處理槽”的標準,并首次以“凈化槽”來稱呼污染物處理槽,這一定義的含義是“用水將糞尿凈化排放的設施”。
標準中關于凈化槽的規定包括,腐敗槽由沉淀分離槽和預過濾槽組成,設計成可將固形物完全分離的結構;散水濾床槽的構造規范化;沒有排放場所的地區,可以采用地下滲透處理。
此前,凈化槽均為混凝土制,直到1961年(昭和36年),(株)大管工業發售了一款用FRP(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成型的凈化槽。從此以后,在工廠的品質管理下生產的凈化槽成為主流。
當時的FRP凈化槽圖紙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