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措施實踐檢驗下來非常受大家歡迎,在某種程度上A類企業就樹立了環保的標桿,以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樹立標桿企業;鞭策“后進”,提升環保基礎工作水平,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污染減排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對A類企業標準,國家制定統一的原則,組織專家進行核查,有具體評判管理辦法,保障行業間、企業間的公平性。
去年因為時間緊,我們對15個重點行業進行了分級,因為效果非常好,所以今年我們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在拓寬、拓展重點行業,從15個行業拓寬到39個行業,有300多家龍頭企業,100多個行業協會都參與進來。近期我們已經把指導意見起草完畢,即將下發廣泛征求意見。
河北省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表述清楚,主要是多年來持續的治本、治標措施的效果體現。
時間關系我簡單說一下,現在我們心目中,河北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是優等生,走在全國前列。但我還記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份,河北石家莊周邊持續發生了20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氣,空氣污染已經衍生成了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所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了一個省政府文件,出臺了18個專項方案,從2013年一直到2019年,河北淘汰和化解了鋼鐵過剩產能近1億噸,這個數據是驚人的,平板玻璃、焦炭、水泥淘汰量也比較大,在散亂污企業和集群整治方面,河北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廊坊文安人造板企業集群去看一看,也可以到滄州的鑄造企業集群去看看,現在已經成為了全國的樣板,很多地方都在參觀學習。
河北把化解過剩產能作為治本之策,把壓煤治污作為主控方向,把聯防聯控作為殺手锏,壓煤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大力推動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4萬多臺中小燃煤鍋爐全部關停。
河北的煤炭從2013年最高的3.2億噸降到了2019年的2.6億噸,從天然氣消耗量來看,2013年消耗量為56億立方米,2019年約160億立方米,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天然氣增量在全國是非常大的,而且河北天然氣的增量,除了城鎮化以外,基本上都用來替代煤炭,通過增氣減煤大氣環境效益是非常大的。
交通運輸結構方面,河北是全國第二大貨運的省份,公路貨運量占比占全省貨運總量占比87%,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河北在交通運輸結構方面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唐山看一看,可以到邯鄲看一看,唐山市投入470多個億建設,鐵礦石從港口到企業里面,很多企業用鐵路進行運輸。
這么多的治本之策放在那兒,一定會發生減排效果,一定會改善空氣質量。在聯防聯控河北也是樹立了全國標桿,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也是全國領先的,在預測到重污染天氣時,采取的應急減排措施卓有成效的。
河北已經提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現在省委政府自我加壓,省委書記親自部署,親自布置,親自督辦、謀劃,全省上下形成了省之大事,全省上下一條心在做,我預計今年河北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對河北同志付出的艱辛辛苦點贊,謝謝。
煤改氣、煤改電對PM2.5下降貢獻率達1/3以上 環境效益明顯 將持續推進
中國日報記者:華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天然氣和電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動,政府希望通過清潔取暖改善北方地區污染的狀況,但是很多人質疑,相關補貼取消可能會造成污染反彈。請問您怎么看?
劉炳江:近年來,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一方面好評如潮,另一方面爭論、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是近幾年大氣污染治理最難推進的工作之一。農村散煤不經過任何處理,燒一噸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電廠的十幾倍,實踐證明,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是發達國家改善空氣質量必由之路。在我國,煤改氣、煤改電首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推進,逐步擴展到汾渭平原,從2個城市到12個城市,到現在覆蓋了兩區域39個城市。
在清潔取暖推進過程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冬季氣溫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氣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電為主,還有生物質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邊更多是靠熱電廠管網延伸進行散煤治理。經過評估,煤改氣、煤改電對PM2.5下降的貢獻率達到1/3以上,環境效益明顯。
對于煤改氣、煤改電,中央財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給了很大支持,主要體現在補貼上。不考慮環境效益,清潔取暖成本確實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來燒煤與燒氣和用電基本相當的原則進行補貼。正如你所說,很多人懷疑,一旦財政補貼取消,可能會“返煤”。在這我強調一下。
第一,生活習慣是要靠培育的。原來農村居民冬天燒煤,煙燒火燎,室內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們下去調研發現,用上清潔能源之后,農民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二,補貼也不會輕易的退坡。前幾年中央資金主要補貼建設,去年開始,在大氣污染專項中財政部已經拿出一部分錢,給煤改氣、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一些省份已經宣布了要持續補貼,不會輕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散煤清零,這是剛性的任務,下一步,我們會堅定不移持續推進,確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基本清零。
大氣攻關項目支撐區域空氣質量改善 同時對社會和經濟效益分析總結
第一財經記者:大氣攻關的問題我再追問一下,據了解總理基金項目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正在總結三年的成果,很多研究項目做總結評價的時候都會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不知道總理基金項目有沒有做這方面的總結歸納。
另外我還注意到近日有研究機構稱,新冠病毒能夠存在于戶外空氣中的顆粒物上,大氣穩定和顆粒物高濃度條件下更容易傳播,請問這個問題咱們專家團隊怎么看?謝謝。
賀克斌:謝謝您的提問。第一個是大氣攻關項目,這個項目已經實施了三年,在項目的開始,整個項目設立了4個大的專題,28個課題,緊緊圍繞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秋冬季的大氣重污染的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技術,以及居民健康防護等這些熱點和難點的問題開展攻關。 應該說支撐了區域空氣質量的改善,同時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析,也是貫穿整個項目的始終。
首先介紹一下在社會效益方面,攻關項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基于基礎數據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評估模型,采用了流行病學和試驗組學的技術,定量的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以及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對人群健康效益的影響。
第二,對地方政府和公眾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攻關項目開展了“一市一策”的跟蹤研究,切實解決了地方政府在早期面臨了有想法沒辦法這樣的一些問題,有力支撐了“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的11個城市精準治污,科學治污。調查分析表明,公眾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滿意度是逐漸增加的。
第三,通過科學普及和宣傳報道,實現了科學家、媒體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引導了公眾科學的認知,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等科學支持,及時為公眾答疑解惑,提升了大家的藍天幸福感,這方面我們媒體也功不可沒。
經濟效益方面,也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攻關項目一開始就布置相關課題研究,構建減排和成本的評估模型。基于分析提出了成本最優的多污染物減排目標,以及行業和空間的分配方案。重點行業差異化管控重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這方面剛才劉司長也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差異化的管控。完成了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污染控制的情境設計,推動了基于費用效益評估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優化方案制定和實施。
第二,建立了重污染天氣全過程的應對技術體系,特別是基于環保績效提出差異化管控技術的要求,在減輕重污染天氣的同時,推動了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第三,通過實施聯合攻關,在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和監測分析平臺這樣的一些科研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實現了科研設備和個人數據更高效的共享,進一步地避免了重復性的觀測和大型儀器重復性購置等等這些問題。
第二個問題,您剛才提到疫情期間,國內外都有一些研究者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關于顆粒物和病毒之間關聯性的結果。從目前已經發表出來的結果來看,基本結論是在一些特定的密閉空間,比如說方倉醫院這些密閉空間,檢測出大氣顆粒物,或者大氣氣溶膠,檢測出來一些陽性、弱陽性等結果。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在室外的大范圍敞開空間有關聯性的結果,國內外科學界基本共識也是這樣一個狀況,謝謝。
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和去年變化最大的是夏天要實施VOCs綜合治理攻堅行動
路透社記者:請問一下今年的藍天保衛戰攻堅行動方案和去年的工作重點和措施相比有什么不一樣?黃部長之前曾經表示說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開展聯防聯控,為什么選擇這些地區,謝謝。
劉炳江: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和去年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夏天要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主要是針對臭氧濃度逐漸上升的問題,文件我們現在正在征求意見,會盡快下發。具體工作剛剛我已經介紹過了。
對于PM2.5污染,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推動這幾大措施,我稍微點一下。第一,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明確要求的各地要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量,今年要做完。
第二是散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也有量的要求。
第三是鋼鐵超低排放,重點地區60%產能今年力爭要完成。
第四是公轉鐵,三百多條鐵路專線要建成。
第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要淘汰國三及以下的營運柴油貨車,已經有任務要求。
第六,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的時候,針對夏季的臭氧有措施,針對秋冬季PM2.5也有措施。
為什么黃部長說要重點對蘇皖魯豫地區重點地區,納入到管控里面呢?
這些年來的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表明,要想區域性的改善空氣質量,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至關重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已經建立了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蘇皖魯豫恰恰是長三角和京津冀周邊兩大大氣治理重點區域的連接帶,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周邊地區著力解決的問題都卓有成效,蘇皖魯豫大約20多個城市空氣污染顯示出來了。這是綜合考量評估了該區域污染程度、區位特點、基礎排放、治理進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決定。
從區位特點上看,該地區污染有區域性特征且會對兩大重點區域產生影響。一方面該地區各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年際和月際變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氣過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區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該地區緊鄰“2+26”城市和長三角地區,與兩大重點區域間存在明顯的傳輸影響。
從污染程度看,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呈現顯著的復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嚴重,夏季O3污染突出。2019年,22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已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O3濃度近年來呈逐年惡化趨勢。
從基礎排放上看,該地區結構性問題突出,基礎排放量大。產業結構方面,該地區集中了近8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焦化、1.4億噸水泥、1.1億噸石化產能。能源結構方面,區域煤炭總消費量達到3.2億噸,單位面積煤炭消耗強度同“2+26”城市相當,半數城市耗煤量超過1000萬噸。運輸結構方面,區域物流業發達,但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貨運量不到7%,柴油貨車240多萬輛,與“2+26”城市數量相當(300萬輛)。用地結構方面,道路揚塵、礦山開采揚塵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塵量遠超長三角地區。這些結構性問題導致該地區大氣污染物基礎排放量大,治理難度高。
從管理上看,該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統組織開展排放源清單編制和污染來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對企業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到位等。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今年將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一方面要齊抓共管,統一行動,形成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強弱項,補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空氣質量的加速改善。
中央環保督察今年繼續推進第二輪例行督察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督察對象進行了反饋,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反饋之后各地問題處理進展如何?另外,今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還將有何安排?
劉友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去年全面啟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順利完成對上海、福建、海南、重慶、甘肅、青海等6個省(市)和中國五礦、中國化工等兩家中央企業的督察進駐。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5月8日至12日,各督察組對督察對象進行了反饋。結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反饋采取書面形式,點對點向被督察對象移交督察報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清單及案卷,并同步向社會公開督察報告主要內容。
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有關要求,我們將加強與被督察對象工作對接,督促指導其在30個工作日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按程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并加強整改調度和重點整改任務盯辦,對問題咬住不放、一盯到底,督促被督察對象整改工作落實到位,取得實效。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將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歡迎媒體朋友們屆時予以關注。
今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結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的實際情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安排部署,繼續推進第二輪例行督察;同時,還將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領域不定期開展專項督察;繼續以暗查暗訪方式拍攝制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持續傳導壓力,推進督察整改,不斷推進精準督察、科學督察和依法督察。
解決秸稈焚燒污染問題 要堅持疏堵結合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新京報記者:剛剛提到了東北的大氣污染,之前出現多次爆表的情況原因是什么?針對東北的秸稈焚燒比較嚴重的情況,生態環境部門有哪些解決辦法?謝謝。
劉炳江:4月期間東北地區確實發生了長時間大范圍空氣重污染過程,多個城市出現空氣質量爆表,輿論也是不停的反映這個問題。
其實東北的秸稈焚燒年年有,但是今年集中在4月份,大約是4月的13號-19號期間尤其明顯。從衛星監控數據來看,共2600多個秸稈焚燒火點,較去年同期增加8倍。
今年突然大范圍長時間的爆表,與天氣條件也有關系。2019年冬到2020年春,東北地區降雪出現時間早、次數多、積雪厚;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車輛出入受限,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漲,都對秸稈還田離田造成了不利影響。4月準備春播時,當地氣象部門預報,馬上又要有一場大雪,在非常短的窗口期,大家突然集中焚燒,正好又趕上靜穩,非常不利的氣象條件,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剛有苗頭的時候,我們聯系地方環保部門,跟所有爆表城市的市領導打了電話,了解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較多,加上疫情的影響,部分秸稈沒有離田,有點滯后。生態環境部也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牽頭的工作組,到吉林和黑龍江調查核實情況,核實結果向地方反饋。
秸稈焚燒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能說地方不努力,地方也花了大價錢,投資也不少,但是現實是秸稈量太大,一些秸稈缺少出路。
要解決秸稈問題,要堅持疏堵結合,關鍵是要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大家把秸稈利用起來,各種還田,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等等,但是這個路還很長,我們調查以后,部分省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只有40%幾,好的70%幾、80%幾。但秸稈產生量太大,即使這個百分比下,仍有很大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秸稈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又有農耕生產期限限制,要統籌農耕,統籌環保這個事。
同時也要加強秸稈禁燒管控,通過衛星遙感等監控手段,嚴格實施網格長制度,落實各級政府及部門責任,通過禁燒促進利用。在仍然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建議地方農業、環保還有氣象部門要加密會商,抓住窗口期,組織有序科學的焚燒。從長期來看,還是要靠秸稈的綜合利用,謝謝。
有信心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中環保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
新京報記者:我們還想問一個問題,想請劉炳江司長回答,“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環保領域的9項約束性指標,目前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標任務。但我們發現優良天數比率目標沒有提前完成,請問一下滯后的原因是什么,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確保完成。謝謝。
劉炳江:謝謝您的提問。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生態環境部承擔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7項已經提前1年完成,1項已達到時序進度,還有1項優良天數比率指標未達到2019年度目標要求。主要原因是,去年7月-9月,我國華東、華北、華中等地區多個省份遇到了持續3個月的高溫熱浪、干旱少雨的極端天氣條件,導致O3濃度大幅上升,拉低了優良天數比率。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我們有信心把9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
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國所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按照實際監測狀態,對外發布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數據,對空氣質量進行評價。這同過去的折算成標況狀態有一定差距,優良天數比率實況狀態下比標況狀態下大約高4-5個百分點。但是無論實況狀態還是標況狀態,2020年比2015年優良天數比率均要提高3.3個百分點,這個任務不會變。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