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施創新基礎設施(“新設施”)建設行動
1.持續推進光子科學大設施群建設。全力推進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建設,加快推進上海光源線站工程、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超強超短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前瞻性戰略布局研究,建設光子科學實驗室,開展下一代光子科學設施預研。推動在建設施與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等已建成設施共同形成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總體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推進單位:上海科創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2.爭取國家支持布局新一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系統生物學設施方面,建設生命組學和表型組學測量體系,打造真實環境模擬艙群,實現人體復雜生命過程的精密測量、系統解構和調控干預。在無人系統多體協同設施方面,建設人工智能綜合環境模擬平臺,實現耦合環境模擬;建設全場景感知系統,實現動態環境感知與實時監測;建設多體協同控制實驗系統,實現千臺陸海空天多體協同控制。在深遠海駐留浮式研究設施方面,設施主體漂浮在海上、可自航部署和精準定位于特定海域,配套建設包括岸基補給基地、輔助補給工程船等,實現海上長期駐留,進行不間斷科學實驗。在生物醫學大數據設施方面,研發專用計算裝置,建設分析挖掘與應用服務系統、軟硬件支撐及安全環境等系統,形成生物醫學大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上海科創辦、市科委、市教委、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
3.建設若干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打破管理分割,依托蛋白質中心,組建電鏡中心,接入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加快構建電鏡應用開放共享網絡,新增若干套冷凍電鏡,配備從毫電子伏特到千電子伏特能級的其他電鏡設備,提升對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的支撐能級。(推進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支持聯影醫療聯合研究型醫療機構,建設先進醫學影像集成創新中心,搭建包括2米PET-CT系統、時空一體化PET/MR系統、高端科研型7T磁共振系統等全系列高端醫療裝備于一體的科學設施平臺,服務原研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開發。(推進單位: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依托國家集成電路裝備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建設12英寸關鍵國產裝備材料和成套工藝規模化驗證平臺,提供關鍵國產裝備材料產線級驗證服務。(推進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4.圍繞科學與產業前沿布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圍繞量子物理、材料基因組、人類表型組、腦與類腦等前沿科學研究方向,加快推進建設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領域,提升和優化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布局,搭建科學裝置、工程化平臺、中間試驗線、檢測評價服務平臺、數據標準庫等設施,通過關鍵共性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研究,構建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支撐體系。(推進單位:市科委、上海科創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有關區政府)
(三)實施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新平臺”)建設行動
1.建設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和科學數據中心。加強統籌政府投資高性能計算資源,圍繞更好服務張江實驗室建設和上海產業高端需求,采用階段性滾動擴容方式,建設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和大數據處理平臺,提升上海高性能計算設施能級,構建計算科學研究樞紐和超算應用高地。(推進單位: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中心)
2.打造亞太一流的超大規模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推動相關企業建設人工智能超算設施,圍繞“算力、數據、算法”的研發與應用,提升算力的使用效率和原創算法的迭代效率,實現對國產芯片及服務器的有效適配,建立相配套的軟件生態,提供上層工具鏈,實現對產業的垂直打通。(推進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
3.建設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基礎支撐平臺。建設“AI+一網通辦”基礎平臺,構建AI內容學習總庫,形成AI服務目錄清單,提供一批解決部門共性難題、提升效率的通用算法模型,逐步實現在審批、服務、監管等場景下的智能化應用,夯實“一網通辦”基礎平臺AI能力。(推進單位:市大數據中心、市相關部門,各區政府)建成市級電子證照庫,歸集不少于1000類電子證照,基本覆蓋我市政府核發的證照類材料,在“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場景中,全面開展電子證照應用;探索電子證照與實體證照形式脫鉤、管理統一、并軌運行的新模式。(推進單位:市政府辦公廳、市大數據中心)
4.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平臺支撐體系建設。依托市大數據資源平臺,全面融合軌道交通、道路實況、公共衛生、食品安全、水電氣、金融、市場監管、經濟社會風險等數據資源,聯通市級主要業務系統,建設市、區、街鎮三級架構的城運中臺,實現城市生命體征的全量、實時感知,形成應用樞紐、指揮平臺、賦能載體“三合一”,增強快速發現、快速反應、快速處置能力,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數字化模擬城市全要素生態資源。(推進單位:市政府辦公廳、市應急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城運中心、市大數據中心)
5.構建國內首個醫療大數據訓練設施。依托醫聯工程、健康信息網匯集的醫療數據資源,集中開展數據清洗、脫敏、脫密、去隱私化、標準化等處理,建立醫療大數據訓練設施,在確保數據安全、對等開放、功能共享的前提下,探索新型合作機制,提供高質量、適度規模的數據集,支持人工智能企業開展深度學習等多種算法訓練試驗。(推進單位: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大數據中心)
6.探索建設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港”互聯設施體系。提升臨港新片區內寬帶接入能力、網絡服務質量和應用水平,構建安全便利的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堅持高標準、綠色化,打造上海移動臨港IDC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二期)等項目。探索區內工業數據的互聯互通及與全國互聯互通,逐步探索貿易數據、金融數據等區內互聯互通和國內互聯互通。(推進單位: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市網信辦)
7.探索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長三角示范區”)智慧大腦工程。以上海、江蘇、浙江信息平臺為基礎,建設長三角示范區一體化數據中樞和業務中臺,支撐長三角示范區開展規劃管理、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一體化制度創新。支持華為等重點企業高標準建設便捷、綠色、智能、安全的研發基地和配套設施,引領長三角示范區在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增添新型基礎設施時代特色。(推進單位:長三角示范區執委會、青浦區政府、市經濟信息化委)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