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合成化學物質上,原則上必須首先避免直接源頭攜入,比如對醫院廢水的分離處理、藥品的回收系統、以及在人工合成化學品許可時就應考慮到水體保護利益。如果不能有效預防前提下,那就需要適用致污人擔責原則。德國在對廢水處理中強制規定第四階段水處理以應對人工合成化學品問題上,業界認為對此仍缺少足夠的知識支撐以及沒有穩定的法律安全,反對聲音較多。
近二十年來,德國人均水消費下降明顯,從1991年平均每人每天144升回落到2010年121升。人均水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用水行為習慣的改變以及利用節水型器具。盡管如此,涉水企業必須為峰頂需求量保持相應的供給能力及與此相應的基礎設施。因此,在政策上要求繼續減少日常水消費對于豐水的德國沒有更多意義了。另外,在德國工業領域的用水,94%是自己抽取的,而英國、荷蘭和奧地利在這方面都只在20%左右。
圖十二:德國人均用水量發展(單位為升/每人每天)
除一直下降的人均水消費量外,人口變化和氣候變化對德國水行業是巨大的挑戰。人口老化、減少以及人口移動對水經濟是挑戰之一,預計到2060年德國人口將從現在的8000萬下降到7000萬左右,同時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占到三分之一強。在氣候變化方面,夏天將變得炎熱和干旱,冬天將潮濕和升溫,極端氣候現象將日益增加。德國水業針對這些挑戰,根據不同自然條件通過努力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經營中引入安全管理、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等制度和措施。水行業需要以大量的技術、經濟和學術上的知識和實踐導向型的研究,來應對這些挑戰。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