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振興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堅定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把 “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以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高。2017年,全省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282.8億元,居全國第3位。
糧食總產量 698.2 億斤,居全國第 7 位;油菜籽總產量287.8萬噸,居全國第1位。建成高標準農田3392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4200萬畝、現代林業產業基地2760萬畝、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230個。全省 “三品一標”品牌達到5142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均居全國第6位。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覆蓋全省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初步建成,至2017年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134.2萬畝,流轉率達到36.7%。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資機制改革等成效明顯,農村資源要素初步激活,資本、技術、人才等返鄉下鄉積極性提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達到14萬個,農村創新創業和投資興業蔚然成風。
切實加強城鄉統籌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出新步伐,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79%。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水電路氣房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速,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3160個,全省50286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電,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村文化活動室占行政村總數的82.2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到99.69%?;鶎咏M織和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農村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美麗四川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森林覆蓋率達到38.0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3%。
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聚焦脫貧對象和深度貧困地區精準發力,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2017年,全省實現15個貧困縣摘帽,3769個貧困村退出,108.5萬貧困人口脫貧;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750萬人減少到17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2.7%,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27元,比2012年增長64.6%,農民收入增速連續6年高于城鎮居民、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從 2012 年的2.72∶1縮小到2.51∶1。
第三節 機遇挑戰
從2018年到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5年,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
從國際看,縱觀世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歷程,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早期階段,發達國家也曾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增速放緩、農村勞動力外流、耕地閑置和農村衰落等問題。通過積極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綜合政策,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挖掘利用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跨過中低收入陷阱,逐步實現鄉村繁榮,成功扭轉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態勢,逐步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
從國內看,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中后期,伴隨著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進,鄉村發展將處于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 “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地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經驗借鑒。
從四川看,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實施 “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對內形成 “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對外積極融入 “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形成 “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城市和工商業對農業農村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趨勢將更加有力。四川鄉村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濃厚,是鄉村旅游的發祥地,隨著農業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多種功能需求增加,農業農村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不斷加快,農業農村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
總體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窗口和機遇窗口已經到來。但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我省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廣而不美、農民多而不富的現實問題仍然突出, “三農”工作面臨繁重任務。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體系不優,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較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不完善,農業強省建設任重道遠。農村市場機制不活,要素市場建設滯后,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尚未健全,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城鄉協調發展不足,農村發展條件依然落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較差,脫貧攻堅和民生保障任務較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村莊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普遍存在,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基層治理體系任務迫切而艱巨。農業農村開放程度不深,對外交往與合作的廣度深度拓展不夠,農產品出口水平低下,是全省經濟開放格局中的滯后領域。
第二章 總體要求
按照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決策部署,加強黨對 “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把解決好 “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 “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