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發改委、司法部聯合發文 訂立綠色發展時間表

時間:2020-03-19 09:0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少甫

評論(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 司法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的通知(發改環資〔2020〕379號),以到 2025 年,綠色生產和消費相關的法規、標準、政策進一步健全,激勵約束到位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環節全面推行,我國綠色發展水平實現總體提升為主要目標,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并訂立了時間表。

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

推行綠色生產和消費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綠色生產、消費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措施, 大力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要看到,綠色生產和消費領域法規政策仍不健全,還存在激勵約束不足、操作性不強等問題。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新發展理念, 按照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系統協同、適用可行、循序漸進的原則,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相關的法規、標準、政策體系,促進源頭減量、清潔生產、資源循環、末端治理,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

(二)主要目標。到 2025 年,綠色生產和消費相關的法規、標準、政策進一步健全,激勵約束到位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環節全面推行,我國綠色發展水平實現總體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三)推行綠色設計。健全推行綠色設計的政策機制。建立再生資源分級質控和標識制度,推廣資源再生產品和原料。完善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低毒低害和環境友好型原料。強化標準制定統籌規劃,加強綠色標準體系建設,擴大標準覆蓋范圍,加快重點領域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根據實際提高標準和設計規范。(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工業清潔生產。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辦法、清潔生產審核評估與驗收指南,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行為,保障清潔生產審核質量。出臺在重點行業深入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政策措施。完善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實行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別化電價政策,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制定支持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裝備研發、制造的鼓勵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E20研究院分析:工業企業實行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別化電價政策,對清潔生產做的相對較好的企業電價較低,而污染排放較大的企業則用電成本較高,實際上也是變相的“污染者付費”。但對于清潔生產的評估認定,除了需要一套完善的指標體系外,還需有效的監測檢測措施。該機制的出臺將有望帶動監測檢測及清潔生產裝備的研發和制造。

(五)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健全相關支持政策,推動現有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新建園區循環化建設。完善共伴生礦、尾礦、工業“三廢”、余熱余壓綜合利用的支持政策。以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動力蓄電池、鉛酸蓄電池、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物為重點, 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適時將實施范圍拓展至輪胎等品種,強化生產者廢棄產品回收處理責任。支持建立發動機、變速箱等汽車舊件回收、再制造加工體系,完善機動車報廢更新政策。建立完善綠色勘查、綠色礦山標準和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政策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E20研究院分析:循環經濟概念引入我國已有較長時間,但落地實施存在諸多問題。從環保產業角度來看,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動力蓄電池、鉛酸蓄電池、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物等產品為主的城市礦山的循環利用大多依賴政策補貼得以維持。究根結底是未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導致產業鏈的脫節斷裂,一方面廢棄產品回流渠道受阻,另一方面資源化處理的產物返回生產鏈條的價值也得不到保障。在垃圾分類推動下,部分產品的回流渠道問題有望得到緩解,同時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也將打通末端資源化產物的高效利用。政策的出臺有望帶動再生資源板塊發展。

(六)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強化工業企業污染防治法定責任。加快制定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按照穩定連貫、可控可達的原則制修訂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環境保護執法監督,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鼓勵達標企業實施深度治理。完善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作為環境保護公共設施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責任清晰、程序合理、科學規范的生態環境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建立生態環境突發事件后評估機制。健全工業污染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行政管理機關、行政執法機關與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的銜接配合機制,促進工業污染治理領域處罰信息和監測信息共享,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公益職能作用,形成工業污染治理多元化格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E20研究院分析:近兩年來,涉危廢的環境突發事件頻發,同時環保督查及“清廢行動”中,涉危廢的環境問題也較為突出。危險廢物處理行業的全流程管理刻不容緩。雖然在“兩高”司法解釋中對于涉危險廢物處理問題的責任進行了明確,使危險廢物處理行業的管理逐步進入較為規范化的階段,但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此次疫情影響下,醫廢處理再度經歷考驗,暴露出一些問題,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國家衛健委和生態環境部等部位聯合印發的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中提到,到2020年底,全國各個地級市至少建設一個規范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到2022年6月底,全國各個縣都要建成從收集、轉運到處置的完整體系,徹底解決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最終實現平穩、安全、可靠處置。以此為契機,完善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作為環境保護公共設施的配套政策,有望推動危廢處理行業法治化、規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有望帶動危險廢物、工業污染治理、監測檢測等板塊發展。

相關閱讀

新冠固廢戰“疫”(一):醫療廢物主戰場戰局沙盤

(七)促進能源清潔發展。建立完善與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相適應的法規、政策,按照簡化、普惠、穩定、漸變的原則,在規劃統籌、并網消納、價格機制等方面作出相應規定和政策調整,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加大對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儲能技術、多能互補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氫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發展的標準規范和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政策機制,從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加快推進煤炭清潔開發利用。建立對能源開發生產、貿易運輸、設備制造、轉化利用等環節能耗、排放、成本全生命周期評價機制。(能源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E20研究院分析:近年來包含垃圾焚燒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相關補貼問題受到行業內廣泛關注。2020年1月20日,財政部連發兩文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的未來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做出調整。其中便提到了“價格主管部門將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和成本變化情況,及時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機制的研究及政策調整,將進一步深化垃圾焚燒行業發展,有望完善現有商業模式。

相關閱讀

一日兩文,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改革已上路

深度解讀丨補貼退坡,請放慢些腳步

(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創新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建設,創新技術體系、健全標準體系、延伸產業體系、強化經營體系、完善政策體系,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保障。大力推進科學施肥,建立有機肥替代化肥推廣政策機制。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替代計劃,建立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推廣政策機制,支持研發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產品。制定農用薄管理辦法,建立全程監管體系,支持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農膜。加快制定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完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制度,以縣為單位整體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以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要利用方向,落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制度。完善落實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政策,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建立飼料添加劑和獸藥使用規范,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健全農業循環經濟推廣制度,建立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機制。落實農業綠色發展稅收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綠色發展相關標準,加快清理、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標準和行業規范。(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E20研究院分析:有機肥替代化肥一直是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目前我國有機肥相關標準存在一定問題,導致有機肥的推廣受阻。尤其是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包括廚余、餐廚、園林綠化垃圾、污泥等)產生的有機肥始終無法還田,達不到真正的資源化目的,生態賬無法形成完整閉環。

而農膜、農藥包裝、秸稈、畜禽廢物、病死畜禽等內容也都是此次“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中農業源的主要內容。此次文件提出完善相關政策、機制,有望推動有序、規范發展。

將帶動有機肥、有機垃圾處理板塊、農村環境整治板塊發展。

編輯:陳偉浩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