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管網漏損控制技術被多位行業知名專家鑒定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并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于粵海水務的下屬企業以及黑龍江、山西等地的20多家自來水公司,每年可節約水資源超過4700萬噸、節省生產成本2300余萬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智能監控:挖掘數據資源實現智能管控一體化
在廣州南沙自貿區,由粵海水務研發的智能投藥系統已在黃閣水廠示范應用,新上線首月節省藥耗約40%,第二個月節省約20%,經濟指標可觀。
“水廠通過全面感知、預警、反饋和閉鎖,實現投藥工藝段閉環自動控制、智能加藥,根據取水水質情況,結合工藝專家的多年經驗,利用機器自學習技術,不斷優化投加策略,實現機器比人聰明。這也是業內首個應用邊緣計算技術實現管理和控制打通,實現節能降耗的案例”粵海水務智慧水務平臺公司——科榮軟件董事長馬進泉表示。
在深圳,東深供水的四級提升泵站,成功應用了智能泵站監控系統。泵站在保證全線抽水運行安全約束條件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模型算法等生成的智能調度方案,并按滿足抽水流量、水位穩定、運行效率高為總原則,實現抽水調度自動控制,智能決策、調度和智能應急處理等,大大降低了對人的經驗依賴,提升安全運行水平。
在廣東省梅州市,粵海水務應用區域水廠集中監控系統。該系統實現了無人值班、關門運行,減少約80個值班人員。該系統將區域水廠、加壓泵站、提升泵站、合流泵站和截流井等集中監控、統一調度和運營管理,依托自動化和信息系統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從而降低藥耗、能耗、人力等運營成本,提升污水處理智能化管理水平。
“從對源頭水質的監測預警、輸水途中管網的漏損控制,到對面向終端智能集抄云反饋數據的深挖,粵海水務搭建了一個水務全產業鏈式的水務物聯網,這也是未來大數據分析和信用消費相結合的智慧服務發展趨勢所在。”粵海水務副總經理秦旭東說。
數字中國建設既是國家戰略,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把智慧水務列為水務行業的重要建設事項,是落實國家戰略的應有之義。相信粵海水務一定會初心不改、努力耕耘、創新不輟,繼續為我國智慧水務行業的技術進步貢獻新的力量。
相關新聞: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