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拓展,從濃度監測、通量監測向成因機理解析拓展;監測點位從均質化、規模化擴張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轉變;監測領域從陸地向海洋、從地上向地下、從水里向岸上、從城市向農村、從全國向全球拓展;監測手段從傳統手工監測向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方向發展;監測業務從現狀監測向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拓展、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拓展。
從傳統的環境要素監測,逐步向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發展,在發達國家也能看到這樣的趨勢。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方向,一定是更接近健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保護。比如,對于一條河流來說,從傳統的環境監測角度,我們可能只關注里面COD有多少,氨氮有多少,磷化物有多少;而從生態環境監測角度,我們還要關心這條河里有沒有魚,有什么樣的魚,魚的健康狀況怎么樣,要判斷整條河流的生態系統保護得好不好,是不是適合不同生物生長,會不會引起藍藻等有毒有害藻類生長。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也將更貼近生態系統本身、健康本身和自然本身。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