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8年以來,全國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步伐逐漸加快,力度也隨之不斷加大。供水作為離民生最近的公共服務,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的要求之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然而,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業內人士才深有體會。2019年10月30日,以“助力優化營商環境,系統提升供水服務”為主題的沙龍在長沙召開(相關閱讀→收藏|聚焦“獲得用水”,30家水司共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方向)。筆者結合對該話題的探討與思考,撰寫本文,希望以更全面、深入、客觀的視角揭示供水行業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成績、困惑、挑戰、經驗,助力政府和公眾形成正確的認識。
精簡報裝流程,壓縮環節時間
甘之如飴指數:★★★★★
供水人談起營商環境,第一反應一定是與“用水報裝”相關。其實這源于多年來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對于營商便利度的高要求。市場主體在開辦企業時,接通水電氣等基礎公共服務必定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因此,提速“獲得用水”成為優化營商環境在供水行業中的主要表現。從提升用戶的獲得感出發,各地供水企業通過不斷的努力,在“豐富渠道、精簡流程、減少環節、壓縮時間”四大方面上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
目前,得益于“互聯網+線上服務”的縱深化,無論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杭州、南京、成都、長沙、武漢等新一線城市,用水業務的申請渠道逐步豐富完善,用戶均可自由選擇在營業大廳、客服熱線、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或政務中心窗口提出申請,各類辦理用水報裝業務實現“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成就。(相關閱讀→直擊北上廣深杭寧,優化營商環境中“獲得用水”進行得怎么樣了?)
通常情況下,各地的用水報裝流程基本由原來的7、8個節點簡化為申請受理→方案確認→驗收通水3個節點。申請材料上,許多城市由過去要求的提供10+項變為現在的2-3項,如身份證明、可供水證明(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房產證明等)。辦理時間也由過去的30-50個工作日精簡為2-9個工作日,辦事效率大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提速“獲得用水”在不遠的將來很可能會到達一個極限。當報裝流程壓縮到幾乎沒有空間再壓縮的時候,當受理辦結所消耗的時間不是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為單位去衡量的時候,“獲得用水”又該何去何從呢?
供水企業只是“齒輪上的一環”
苦中帶甜指數:★★★☆☆
為了達到考評要求,某些地區成功大幅壓縮報裝時間所采取的策略是,將耗時長的環節(如設計、施工)排除在承諾時長范圍之外,承諾時限之內僅覆蓋供水企業可以掌控時間長短的用戶申請、制定方案、驗收通水環節。用戶初看十分欣喜,細看則頗有“換湯不換藥”的感覺。
其實,供水企業“有苦難言”。一些比較復雜的通水外線工程會出現占路、掘路、移伐樹木、影響交通等情況,因此施工前需要向規劃、交通、園林綠化、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門報批、備案。而正是這種涉及多部門的行政審批,才是導致復雜的通水過程耗時較長的主要原因。
正如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商學院院長王立章所言,優化營商環境,量變在企業,質變在政府。加速改革“獲得用水”,離不開政府站在更高層面進行全局性的把控、協調和優化,僅由供水企業一方努力推動難以有更大意義上的突破。
當下,一些地方政府先行先試,積極助力,探索政務平臺全流程整合,將過去各部門的串聯辦理變為并聯辦理,大大提升整體的辦事效率。以武漢為例,改革前的流程為:業務受理→規劃部門→城管部門→交管部門→園林部門;改革后變為:業務受理→規劃部門→{城管、交管、園林并行}。又如廣州市于今年5月聯合七部門下發了《廣州市電水氣外線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實施細則(試行)》,承諾5個工作日內完成相應的行政許可審批。辦理流程簡潔、清晰、高效,先由市(區)政務中心統一收件,再由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公安部門、交通部門、林業和園林部門、水務部門資料共享、并聯同步審批,5個工作日內由政務中心統一出件。
除此以外,北京廣州等地從政府層面也進一步推出了針對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的優化審批舉措,為建設單位提供“無感式”服務。明確對于符合目標條件的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在辦理工程建設規劃許可時,即可聯辦用水報裝業務,相關信息通過政務平臺推送至供水企業,建設單位無需再單獨辦理用水報裝,項目驗收合格即可裝表通水。
有個形象的比喻,營商環境就像一個齒輪組,供水企業只是其中的一環;需要系統磨合、整體運轉起來,才能促使營商環境有本質的提升。
小口徑外線工程“零費用”,成本誰來買單?
心酸苦澀指數:★★★★☆
不少供水企業為了充分展現更貼心、更省心的供水服務,小口徑、短距離的外線工程均免費提供給用戶,設計及施工成本全部由供水企業承擔。
如廣州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對外線管道工程口徑不大于DN50且長度不大于200米的獲得用水業務,由公司全額出資并負責建設,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獲得用水的成本。再如武漢市水務集團,對中小微企業申請接入供水管線DN100及以下的新建項目,免除供水工程建設費用,并負責辦理相關行政審批手續。
用戶在感受到用水報裝業務舒心、省錢的同時,這些成本毫無疑問轉嫁給了供水企業。這筆錢不是小數目,可能會加劇供水企業經營上的負擔。如果在水價機制沒有理順、成本無法消化的情況下,更是給供水企業帶來不少的困擾,甚至影響整個城市的高質量供水。
除此以外,將“優化營商環境”異化理解為單純的“降低水價”,此類導向也值得警惕。(相關閱讀→優化營商環境再思考|廣西發改委通知臨時降低部分水價)
用戶免費報裝原本是一個好的出發點,但在實施過程中,整個體系所涉及到的各種機制還不夠健全,容易引起蝴蝶效應,帶來其他的關聯風險。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保障公用事業企業的利益。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