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深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以及《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關于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的決定》《深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確保我市如期實現污染防治目標,現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作出如下決定。
一、提高政治站位,做好先行示范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按照最高標準、最嚴制度、最硬執法、最大舉措、最佳環境的要求,持之以恒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先行示范。到2020年,全面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質量狀況走在全國前列。
水環境污染防治方面,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底前,堅決完成國家、省水污染防治考核目標和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保持高標準穩定達標;化學需氧量、氨氮比2015年分別減排24.8%和22%。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方面,2019年PM2.5年均濃度穩定在26微克/立方米水平;2020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比2015年分別減排16%和2%。土壤環境污染防治方面,2020年底前,全市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固體污染物防治方面,2019年底前,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18000噸/日;2020年底前,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超過1500萬噸/年。
二、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壓實責任
堅持黨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領導,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決扛牢、壓實污染防治的政治責任。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負責、公眾參與,密切配合、協同發力的攻堅機制,著力解決環境污染的突出問題,確保完成各階段目標任務。
市、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應切實加強污染防治的組織實施,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區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第一責任人,應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點案件親自督辦。
完善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規定,切實承擔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加強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本單位污染物達標排放。
三、堅持統籌協調,落實重點措施
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重,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嚴守生態紅線。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探索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制度,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方法體系。
強化優良水體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精細化管理和規范化建設,按期完成保護區內違法問題清理整治和退果還林工作。建立健全保護區全面嚴控和日常巡查長效機制,保護區流域范圍內全面實施雨污分流,消除面源污染,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強化河流源頭生態保護,全面提升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
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全面排查黑臭水體情況,建立臺賬清單,實行動態管理。融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采取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生態修復的整治策略,綜合施策,構筑水城相融的水體環境綜合整治體系,逐步消除劣V類水體。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實現長制久清。
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加快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建設,建立污水管網排查和周期性檢測制度,健全管網建設質量管控機制。實施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顯著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水質凈化廠主要出水指標基本達到V類水以上。推行專業排水管理進小區,加強管網專業化運行維護管理。構建完善多源互補的供水系統、集散結合的污水系統、韌性安全的雨水系統和智慧高效的管理系統。
加強海洋污染綜合防治。全面排查整治劣V類入海河流及排污口,提升近岸海域水質凈化廠排放標準。堅持海陸統籌,以海定陸,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建立陸海立體聯動監測體系,實現重點入海排污口智能化監控。加強對海洋航運、港口碼頭、填海工程等海上活動的排污監管。開展海上溢油和海漂垃圾清理行動,強化海水養殖污染管控。加強海洋生態修復、暗渠復明,推進重點灣區清淤、受污染底質及受損岸帶的整治修復,建設生態海堤,串聯濱海觀光休閑慢行道。
推動水污染治理機制創新。加強與香港、東莞、惠州等地在跨界河灣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合作,強化區域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做到同治理目標、同治理進度、同治理效果。創新流域管理模式,推動成立流域管理機構,加強對各流域“廠、網、河、站、池、泥”等要素的統一管理、調度和考核,實現全流域、一體化、全要素治理。推動河道市場化、科技化管理,提升河道的專業化管理水平。扎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統籌組織領導本責任區域內河湖庫塘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完善民間河長制,形成護河治水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局面。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