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格蘭富聯合國際水務智庫(GWI)在北京發布了一份涵蓋中國水資源利用、污染治理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白皮書——《水美中國:共譜水與能源同美共生的可持續新未來白皮書》。
本文節選白皮書關于城鎮污水管理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如何妥善且高效地處理城市污水,已成為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據《2015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直接排放至自然環境中的污水總量(含處理和未處理污水)高達735.3億立方米/年,相當于黃河的年徑流總量。巨大的污水排放量不僅需要城鎮污水系統達到同等或更大的處理規模、并配以足以將污水水質處理至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技術,同時也對配套污水管網系統的收集、分類和排放效率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在多輪政策的相繼驅動下,中國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正在向具有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精細化模式轉變。
一、城鎮污水管理的困境與挑戰
如果將污水處理廠比作城市污水系統的“器官”,那么污水管網便是城鎮污水系統的“血脈”所在,二者共同支撐城鎮污水的處理和運輸,缺一不可。
據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在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的污水處理量從176.5億噸增加至569.8億噸,實現了逾三倍的驚人增長。然而,與全國范圍內的污水排放總量相比,這一處理規模仍然有所不足。不僅如此,現有污水廠的低效運行和空置等現象對實際污水處理能力的削弱,使污水處理規模的進一步提升愈發緊迫。
除污水處理廠之外,所配套的污水管網的“數量”和“質量”也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如新建管網鋪設長度不足、已建管網雨水和污水混接現象嚴重、以及因管網材質差和維護不力等原因造成的管道破損等問題。
總體而言,目前城鎮污水系統大致面臨以下挑戰:
挑戰一,城市合流制下水道溢流污染嚴重
暴雨天氣下合流制污水溢流所產生的污染,將街道和農田的營養物和沉積物以及農藥和重金屬等其他污染物帶入水體。國際上許多國家面臨著這個困境,中國也已將這點確定為水環境的一大挑戰。2017年,中國分流制排水管網長度為265,513公里,合流制排水管網總長度為111,149公里。管網系統的改造和升級依然任重而道遠。
根據十三五規劃,2016年到2020年,中國預計將新建和鋪設125,933公里的排水管道。
挑戰二,污水收集率低導致未處理污水直排入自然水體
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不完整覆蓋、不健全收集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導致原本應納管入污水系統的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入地表水體中,給社區帶來嚴重的環境和健康風險。
據國際水務智庫(GWI)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城鎮污水收集率僅為56.6%,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美國污水收集率為78.2%、英國為85.8%、新加坡則為100%。常見的污水直排包含沿河的生活污水、垃圾滲濾液、及各種道路清掃污水經雨水收集口而排入雨水管道從而進入地表水體,是造成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
挑戰三,管網破損造成地下水等外水入滲
在高地下水位的地區,由于污水管網埋設在地下水中,老舊的管道系統因斷裂、破損和塌陷等問題,會使地下水從破裂口直接滲入污水管道內部,而引起污水稀釋使潮濕天氣條件下合流排水系統的流量明顯上升。這一問題不僅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能源消耗,同時也可能對污泥管理過程中的處理效率和能量回收產生不利影響。
據《2015城鎮排水統計年鑒》所統計的約2,600家污水處理廠數據顯示,當年城鎮污水廠進水的平均化學需氧量(COD)濃度為255毫克/升左右。而其中近20%的污水處理廠的進水COD水平卻低于150毫克/升。
這一矛盾顯示,目前中國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中地下水入滲現象依然嚴重,排水管道的漏損排查和老舊替換非常重要。低水平的有機化合物除了影響處理效率外,同時也是污泥管理厭氧消化過程中沼氣產氣速率低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因管網漏損造成的污水直排也會對附近的地下水造成污染。
挑戰四,污水廠進水水質復雜、處理效率低
除了以上城市污水管網系統存在的三大挑戰外,污水處理廠也面臨進水水質復雜、污水處理效率低,出水水質有待提高等問題。
目前,中國的城鎮污水管網系統除了接受主要的生活污水外,同時還接收部分工業廢水、垃圾滲濾液、初期雨水、以及其他非生活污水。這一污水收集來源不明確的問題,致使城鎮污水系統的進水成分相當復雜,其中可能含有易干擾市政污水處理廠運行的污染物,如難降解有機物、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
僅依賴于城鎮污水廠的生物處理技術較難將這些污染物去除,不僅大幅增加了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負擔,同時導致一些有毒有害成分大量殘余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泥中,進一步增加污泥處置和管理的困難。
二、未來技術和管理發展趨勢
趨勢一,污水系統廠網一體化
過去,污水處理廠通常與污水管網分開建設、分開管理,規劃的不周密導致許多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量不到其最大處理能力的一半。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將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捆綁在一起的“廠網一體化”項目越來越普遍,具有相當大的項目規模和投資額。然而,由于管道建設和維護成本高,勢必需要適當的風險分擔和定價機制。
物理集成是一方面,改善排水管網系統和污水處理廠運營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及時反饋也同樣重要。
趨勢二,排水系統智能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