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表示,原來環境股是估值過高的板塊,平均倍數達到三、四十倍。現在這一估值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資本市場正在向美國市場、香港市場、新加坡市場靠攏,香港市場的平均倍數不到十倍,美國市場、新加坡市場更低。我國的環境股即便跌了一半,還在二、三十倍徘徊,傅濤認為,這一估值未來可能還會降低,向十五倍發展。
最近兩年之所以有那么多環保上市企業更換了實際控制人,是因為按照原來傳統模式的融資已經不可持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回歸產業的本質。
同時現階段的“中美貿易戰”不會是一個短期行為。而為應對中美貿易戰,中國會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非常強調金融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投資已經進入了后PPP時代。受嚴控金融風險的影響,前年開始,PPP迅速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很多沒有真正持續經營的PPP項目難以為繼,很多問題也在這個環節暴露出來。傅濤強調,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以PPP為代表的項目融資都是不可靠的,環境產業的資本拉動是靠不住的。
第六,監管趨嚴,責任劃分越來越清晰。
環保督察的常態化和趨嚴性,在促進環境需求更大釋放的同時,也給產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很多產業問題也在環保督察的過程中暴露出來,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的違規運營行為;污泥二次污染的責任問題,以及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的責任問題等。
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立案處罰4萬多家企業,罰款達24.6億元。傅濤強調,對于環境企業來講,違規行為的成本非常高,原來簡單的項目擴張、低水平的運營都面臨著巨大風險。
由此,傅濤也指出,以資產差價盈利的時代已經過去。
環境產業過去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很大一部分利潤不是靠勞動創造的價值,而是靠資產增值創造的價值,至少有50%的效益來自于資產的增值,房地產的資產增值至少達到60%到70%,但是這個模式是不可升值的。傅濤表示,大公司原來做戰略,基本先選擇跑道,現在不僅要選擇跑道,也要選擇用什么車,用什么油,駕駛技術和駕駛環境如何。單一要素驅動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按照同樣的資產模式,不斷尋找不同細分領域的路不通了。而是需要一個系統化的布局來持續。
水業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污水處理從非常小的規模達到了世界最高的水平,但傅濤也強調,目前中國的污水處理只是規模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工程質量、運營質量,以及服務質量距離世界領先水平還差距較大。這就是為什么目前我國水體黑臭問題嚴重,城市內澇以及一系列治理問題等依然很多,傅濤形容“按了葫蘆起了瓢”,環境治理往往抓了一個點,又冒出另外一個點,一直在徘徊之中。
傅濤認為,環境產業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時代,即將迎來新的發展潮流。這個潮流是對高質量,縱深化,過程化,精細化,系統化的追求,將迎來環境服務業的回歸。
環境產業真正要做到提質增效,首先不能再是成本中心,要做價值中心。傅濤指出,沒有哪一個偉大的產業是客戶的成本中心,每一個偉大的產業都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其次,不能再是代工廠,要主動對接綠色轉型。要進入城市發展和綠色化轉型的過程和環節當中去。
三是,不能再是雇傭軍,要做生態環境的主力軍。傅濤認為,環境企業應該勇擔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成為主力軍。
四是,不能只把達標作為服務目的,而是要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提質必然帶來成本的增加,那么提質后的價值和效益在哪里呢?
首先,提質的效益是系統施治的結果。
系統優化將帶來更大的價值,如果只在行業內進行優化,可能帶來20%到30%的成本優化空間。如果跨出自有的系統,從需求側就開始優化,可能帶來70%到80%的優化空間,甚至實現不花錢做環保。
真正系統性的服務,要打破專業分工,不能用綜合代替系統,未來產業應該是面向效果的更加精準和科學的系統施治,更讓用戶感知價值的系統服務和方案。
傅濤指出,系統治理集中體現在河流治理與保護上。習總書記2014年提出了指導水資源保護工作的16字方針:“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在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習總書記也提出了系統治理的思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區域協同”。
傅濤介紹,E20在上海做了半年多的河長制研究,發現河長制是能最好體現面向效果的系統施治的載體。但目前河長制還沒有做到位,從有名,到有實,到有效,還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圍繞河長制如何變得有實、有效,E20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發現河長制的治理和系統產生效果有密切的關聯。
以前的河流治理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就是系統問題。以往我們治理河流一直是九龍治水,部門各自立法,各自設立規則。要做好河流治理,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把各個部門對水的施治,由一個河長、一個行政首長到彼此聯動。
第二個難題就是協調的問題。我國是行政強權的國家,所有的行政權利集中在行政首長,行政首長再按地域進行分割。但河流是有上下游的,這就涉及了上下游的協同問題。去年年底,《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發布,是真正意義上的協調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性的文件。
第三個難題是支付問題。河長制涉及的大部分工作沒有清晰的支付體系,加之非經營型PPP項目被關在了門外,大部分河道治理工作無法實現持續性的工作,支付難題更加突出。
圍繞這個難題,傅濤帶領團隊在上海做了河長制的實踐探索,探索在現有政治體制下,如何通過機制創新實現治理目標。創新性地提出了以“1+6+3”的實踐路徑為指導,即一個目標(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的系統目標)、六個統籌(規劃、工程、運維、經費、監管、社會參與)、三個支撐(發揮河長辦作用、智慧化手段助力實踐、考核機制驅動落實)。傅濤強調,簡單概括就是由九龍分治變成九龍共治。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