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主辦、深圳市清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新型高效水處理技術論壇”中,深圳市清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淑杰分享了清研環境的發展歷程。本文為劉淑杰演講實錄。
尊敬的任南琪院士,章林偉會長,賀臻院長,孫楠主席及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專家,同行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來參加今天的論壇。剛才大家聽了賀院長介紹研究院的產業化模式,又聽了首席科學家陳福明教授對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所經歷的初心、論道、初探、蛻變、升華五階段發展歷程的介紹,也許會對清研環境成立的背景和技術來源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來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清研環境公司的發展歷程。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來自我上次聽何繼善院士的一個講座,他說科學在于發現規律,技術在于發明專利或竅門,工程在于創造和改造自然,而管理在于優化上述過程以提高效率。我就想,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可能是會參與到上述發現規律,發明技術,工程實現和優化管理的各個部分,因此,產業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猜想可能正因為如此,產業化才顯得比較困難,科技成果的轉化的成功率也相對較低。
我有這樣的感受完全是基于我在研究院體系內16年的工作經歷。回想起我來到研究院接受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大學做頂天的事情,我們研究院做立地的事情,也就是說本部做科學研究,我們做技術研究,而技術研究的唯一價值就是技術被廣泛采用。那時候,我跟著陳福明老師做一些應用技術的研究,都是一心想著可以被應用,所以每一步都按照以后可以大規模應用來設計,來實現,來驗證。我們的試驗基本都是在污水處理廠進行的,在現場實踐中發現有不適合大規模應用的地方,我們就優化,改進,最后演變簡化到了現在所用的模塊化,標準化的裝備。這個過程剛剛陳老師已經向大家介紹了,我就不多說了。當有了模塊化標準化的裝備之后,我們信心滿滿的覺得應該可以產業化了。
可是,結果令我們非常沮喪。
關于產業化的方式,我們的第一種選擇是做技術服務。這種方式基本等于賣方案,我們提供給工程公司技術方案,然后他們照著我們的方案去做,我們收取技術服務費。那時候我們嘗試做了幾個這樣的咨詢,耗時費力不說,合作的基本上還都是比較小的工業項目,業務沒有可持續性,收款也是非常困難的。我記得有一個食品廠,我們幫他們做完了項目,為了收到最后一筆幾萬塊錢,我還協助他們申請科研經費,但那個老板拿到科研經費后把公司賣掉了,至今也沒有把那筆錢付給我們。
第二種方式是技術轉讓,相當于賣專利。我們曾經轉讓過一些技術,但是由于技術的成功使用和持續發展需要技術團隊不斷的投入時間精力去研究優化,實驗室以非常低的價格賣掉了知識產權后,研發團隊沒有了參與研究與成果分享的機會,購買專利技術的企業往往又缺乏對技術快速消化和優化研究的能力,結果往往是兩邊都覺得虧,購買技術的沒有賺到錢抱怨技術不夠好,實驗室好不容易培育出一個成果,卻因為被買斷了知識產權而不能繼續深入研究,只能另外去尋求新的方向。
第三種就是技術參股成立公司,相當于賣技術的同時團隊參與產業化,這種往往以投資方控股,研究院技術占小股,研究人員以項目技術團隊參與產業化工作。我們以為這是一種好的方式,在清研環境成立之前我們曾經和兩三批這樣的投資者以這樣的方式合作,甚至都已經建立了公司,運行中人家覺得研究院實驗室沒有什么價值被退股的有,簽訂合同之后資金不到位的有,投資方不愿意實驗室技術人員參與產業化公司戰略制定的有…….反正,結果都失敗了。我現在想起來,其根本原因在于團隊之間的互信度不夠,成立公司的發心也不一致。比如對于我們來說技術被廣泛采用是第一位的,對于他們來說快速賺錢放大投資回報才是第一位的,這兩個目標的差異反映在公司戰略上,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很難成功。
我把上面幾種不成功的嘗試叫做技術產業化前夜夭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幾種方式。好在我們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找到了第四種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組織,也就是由我們發明人自己創辦企業,直接推動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這時常讓我想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早期蔡和森等無產階級革命者認為:無產階級要革命,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和作戰部。我們科研技術人員也是一無所有,有的就是我們日思夜想的技術,有的就是我們為技術優化不斷思考的腦袋,有的是為自己研發的技術被產業廣泛采用的目標和追求。而這些,恰恰是那幾種組織方式中都無法實現的。恰逢2014年研究院響應國家鼓勵科研人員創業的政策,我們院里也想做一種嘗試,由實驗室技術發明人直接創業成立產業化公司,研究院占小股,發明人占大股,激發科研人員創業的熱情,也解決實驗室科研經費緊張的局面。我們這項技術當時正遇到各種嘗試失敗,山窮水盡之時,我覺得一個技術的發明到可以應用已經耗費了我十年青春,如果不去做這個嘗試,我可能要再去想新課題再做十年技術研發,又出來一堆過幾年就被遺忘的立項和結題報告,又有什么意義呢?!既然我們認為這項技術在水處理行業還是有前途的,不如就背水一戰,接受了生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同時聯合研究院和其他團隊成員創辦深圳市清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決定,也開始思考實行實驗室與企業深度融合,同步發展的創新模式。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