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伊通河作為長春市的母親河貫穿城市南北,供給750萬城市居民用水,近年來,卻因污水排放、管線破損而變得污臭不堪。
為了去除沉疴,再現伊通河往日輝煌,2016年,長春市政府發起了一場歷史規模最大的伊通河綜合流域治理行動。中建鐵投集團承建的伊通河中段綜合治理工程全長15.78公里,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內容包含防洪改造、調蓄池、道路、橋梁、景觀、水治理等專業,113個三級子項。經過3年來的努力,一條綿延百里的“生態綠軸”正貫通春城全域。
“在高寒地域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水系治理,為東北區域首例,在國內也極為罕見,我們第一次接觸,壓力巨大。”項目生產經理刑振興說道。
2017年10月,東北地區室外氣溫已經低至零下二十幾度。10月28日,長春市建委對伊通河沿線巡查后,下達了包含驛站鋪裝、調蓄池場地移交等工作的“1115”節點目標指令,此時,項目人員已經連續作戰365天。
項目立即召開動員大會,各標段項目經理立下軍令狀,堅決完成“1115指令”。15條督辦事項由總包部落實分解,60家分包單位,近千名工人,一夜之間,穿插在130余個施工現場,多達20多個工種同時作業。
早在寒流來襲前,項目就將清理區段的河水抽干,讓冷空氣直接滲入河堤兩側及河底。平日粘稠、成分復雜、難以處理的淤泥,此時已經和表面的薄冰凍成一體,再利用大型機械便可將淤泥一“鏟”打盡。
這次“破冰”行動,清淤總量近70萬立方米,相對傳統方法施工,節約了近一半的時間,項目領先全線完成全區段節點要求。
“1115指令”的完成,標志著伊通河形象工程全面鋪開,美麗的母親河正以最美的姿態“芙蓉出水”。
走進伊通河中段福山路調蓄池施工現場,長205米、寬103米、深19米,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調蓄池就“藏”在地下。沿著盤旋的樓梯下到19米深的調蓄池存水區,巨大的空間令人震撼。
“形象地說,這是一個27萬立方米的‘雨污中轉站’,有5個6層高的足球場那么大,最大水容量相當于108個標準游泳池裝滿水的總量。”福山路調蓄池區段項目經理解旭陽介紹。“德國從二十世紀末就開始使用‘真空沖洗’技術,積累了大量的應用經驗。如果能把這項技術應用在福山路調蓄池,將能根除多年的污染頑疾。”
2018年9月,一大批高、精、尖的進口設備經過40余天的運輸,從德國飄洋過海抵達項目,水平溢流格柵、真空沖洗、潛水泵等50余種核心配件全部到位。
“德國的技術雖然先進,但想要使用國內的材料進行施工,必須經過本土化改良。”安裝部經理王犇回憶。
德國施工采用V80水泥施工,從德國進口需要30天以上的海運時間,并且價格十分昂貴。王犇當即將德國工程師請到現場,獲得了V80混凝土的原始配方,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國內某型號灌漿料與之成分基本相同,價格卻便宜很多。經過3天3夜,82次的配比嘗試,終于得到了和國外V80水泥相同效果的二次澆筑材料。改良后的施工技術被評為國內先進成果,為國內調蓄池發展和應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19年5月,9米高的水柱打破密閉空間,從十七條廊道的同時奔涌而出,福山路調蓄池完成了首次真空沖洗。這代表著亞洲最大調蓄池已具備使用條件,將成為長春市的“集水基地”,在汛期調節蓄水量和河流流量,為伊通河進行生態補水。
2018年10月,在已經投入使用的永寧路濕地公園,每天有上千名市民前來體驗VR影片,了解生態科普知識。
地理信息、濕地動植物、生態工藝、水位、水質、生態、環保指數……所有的數據,只要在屏幕上輕輕觸碰,便躍然眼前。這套集成了大數據管理的智能交互系統,由項目自主開發,后期維護過程中,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對河道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對比人工取樣檢測大大節約了成本。
作為河道治理的“千里眼”,這項“黑科技”還在被不斷完善和探索。2019年4月,項目完成的“北方地區城市河道流域水污染治理集成與應用”科技成果,經評審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吉林省各級領導前后20余次來到現場視察;外阜各方參觀團、觀摩團先后十余次參觀交流;國家水利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技術評估專家組點贊工程治理效果……
如今,福山路調蓄池已具備運行條件,東新開河橋梁工程年底前也將實現通車,沿河園林綠地、濕地工程也在緊鑼密鼓的搶抓施工進度,不久的將來就要投入使用。
“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水清岸綠的伊通河讓長春更具魅力,更成為了中建鐵投集團建設者與市民情感的紐帶,讓長春市民感受到更好的生態環境,就是他們的追求。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