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公用屬性的環境產業,在市場化進程中,曾多次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不適應性”-----幾乎每次宏觀調控和經濟低迷,都伴隨有產業內“國長民消”的憂慮。而這一次的風,看起來比以往每一次都要強勁。
現 象
在前幾年的環境產業,對于“國進民退”的抱怨大多的因為跨界而來的“野蠻人”。以多家央企為代表,密集成立了一波進軍產業的環保公司,包括葛洲壩、中化環保、中交環保、招商生態等。這些野蠻人背景雄厚,卻也勤勤懇懇拿項目、下場搶標,間或并購幾家企業整合技術。而隨著去年以來行業的“速凍”,“國進民退”到了更為深刻的層面。
國資抄底更深入
2018年至今,環境產業國資入股案例已出現十余起。代表案例如下所示。
與前幾年業內參股合作、打通上下游生態鏈的模式相比,這一輪交易多為控制權轉讓;與此前成立環保企業、進軍環保領域的“野蠻人”相比,這一輪的國資更加陌生,川能集團、中建啟明、中國城鄉、雄安集團等新面孔陸續登場。
地方環保平臺集中成立
與環保民企的“消失”相對應,多地地方政府/地方國資控股的環境企業正相繼成立。盡管在過去幾十年的公建公營中,也存在大量環境類專營國有公司。但在近期,國資密集設立生態環保專營平臺卻有漸成風潮之勢。
省級層面,已有河南城投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遼寧省環保集團、陜西省環保集團、浙江省環保集團、山東環保產業集團、山西省環境集團,以及新近成立的廣西環保產業投資集團等。市級/縣級則數不勝數,近期典型案例包括:
2018年5月,沈陽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沈陽城投環保產業有限公司;2018年9月,阜新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阜新市生態環境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西安生態環保產業投資有限公司;2019年2月,重慶市萬州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重慶建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3月,海陽市財政局成立海陽市海發水務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3月,福州市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福州市城投環境建設有限公司。
對此,有PPP專家表示,這種情況與民營環保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不能自保、需要補位,以及外來投資者難以管控等外界因素有關,同時也或將成為地方國企或平臺公司資產運作的抓手。
經營狀況差距拉開
在股權變動之外,另一較為普遍的情況是環境企業凈利潤的持續下滑。據中國水網統計,2018年度,上市環境企業凈利潤正增長的企業不到半數,營收增加、凈利潤卻為負的企業大幅增多。在中國水網統計的百余家環境上市企業中,凈利潤變化幅度在-50%以下的上市環境企業、經營性現金流為負的企業、以及凈現金流排名的后20位,無一例外是民營企業。(相關閱讀→ 一文看完101家環保上市公司2018年報及市場變化)
而經營性現金流較好的企業多為水務企業,其中,地方區域水務公司的經營優勢顯著,這與區域水務公司手中大量的經營性水務資產有著直接聯系。(相關閱讀→大A股上市環境企業凈現金流排行,僅小半為正數)
融資方面的實力差距則更為顯著。光大環保公用研究的一份報告中顯示,觀察2017年底以來環保行業央企、國企以及民營企業的單季度籌資現金流入情況,可以發現,在2019年第一季度,央企的融資情況持續回暖,國企的融資情況相對穩定,而民企的融資情況雖然較2018年前三個季度相比有所改善,但較2018第四季度的高點則有所下滑。同時,“混改”概念的15家公司自2018三季度以來保持著籌資現金流入的持續增長。
原 因
從出售股權的環境企業角度來看,無疑有著諸多原因可以總結:在融資環境趨緊的環境下擴張過速,越來越大的區域型環境項目需要企業綜合能力的大幅升級,行業需要往質量更高、效率更快、能力更強等方面去提升。而若將企業命運放到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這些會否是偶然中的必然?
主動or被動去杠桿
所謂的“國進民退”,其實是去杠桿、去產能等政策對大型與小型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呈現出的明顯不同的分化影響。從2015年末開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了主動去杠桿進程。近兩年來,降低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成為結構性去杠桿的重要攻堅任務。在去年底,便有研究機構判斷:“不會因主動去杠桿而免去被動去杠桿,主動去杠桿過程已到了后期。”
主動去杠桿的對面是“被動去杠桿”。在國企去杠桿攻堅任務取得成績、國資負債率平穩下降的同時,民營負債率卻持續高企。隨著市場影響的擴散,去杠桿呈現出了另一種形式:投資方撤資、機構做空、股市下跌,當股權質押融資的抵押股權價格跌至平倉線后,面臨被強制平倉的壓力。
加上國家嚴控地方PPP項目融資、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享受了“產能收縮+需求韌性”利好下的量價齊升,但部分民營企業、小型企業出現了負向效果,呈現為“冰火兩重天”。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貸款方面出現玻璃門、彈簧門,股市跌幅過半,環保行業的融資渠道所剩無幾。在此情況下,現金充裕的國有資本更容易達成收購交易。
地方政府的謀生瓶頸
從4萬億投資開始,政府對基建拉動經濟的熱情高漲,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漸蔓延至環境產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成為少量能夠承受起重資產之重的行業之一,引發了一個不長不短的繁榮期。不論是社會層面還是環境產業,基建拉動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加上債務的重擔,地方政府今后“不得不謀發展”。
類似的發展活力需求也是央企國企的掣肘之一。為解決上述問題,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向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印發《關于印發<國務院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的通知》,鼓勵企業戰略創新。通知授權董事會在主業范圍外,根據需要和布局,培育發展1-3個新業務領域;國資委同意后,視同主業管理;授權董事會決定主業范圍內的計劃外新增股權投資項目。行業人士認為,該文件很大程度上為國資并購民營企業提供了便利。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