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社會化參與機制。推動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探索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運營管理機制。培育各種形式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采取城鄉統籌、整縣打包、建運一體等多種方式,吸引第三方治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謀劃篩選一批符合條件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納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庫,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和運行。推動基層政府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村莊規劃建設、垃圾收運處理、污水處理、河道管護等公共服務。穩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規模,探索創新信用互助模式。支持農發行德州分行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作用,通過發放抵押補充貸款等方式,依法依規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低息中長期信貸支持。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扶持政策,鼓勵融資擔保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向符合支持范圍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企業項目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實施網格化環境監管,縣級政府要按照“定區域、定職責、定人員、定任務、定考核”的要求,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納入網格化監管內容。落實鄉鎮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明確承擔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構和人員。結合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農業農村環境監管執法工作機制。創新監管手段,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APP等技術,充分利用鄉村治安網格化管理平臺,及時發現農業農村環境問題。鼓勵公眾監督,對農村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舉報。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相關部門已開展的污染源調查統計工作,建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結合現有環境監測網絡和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加強對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和畜禽規模養殖場排污口的水質監測。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轉移支付支持范圍的縣域,應設置或增加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設置或增加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加強肥料、農藥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肥料、農藥使用調查和監測評價體系。(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五)加強宣傳教育。在農村地區開展衛生家庭等評選活動,舉辦“小手拉大手”等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活動,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農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機制。引導農民保護自然環境,科學使用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合理處置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充分依托農業基層技術服務隊伍,提供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技術咨詢和指導,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廣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全民支持和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監督評估。加強對本方案實施的動態評估,對本方案實施情況每年開展1次評估,終期對方案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以本方案為依據,制定驗收標準和辦法,以縣為單位進行驗收。評估結果作為各級、各有關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參考內容,并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布。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納入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對污染問題嚴重、治理工作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嚴肅問責。(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德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4月9日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