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下一輪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理念與導向,業界已經開始廣泛和深入的討論;而圍繞分流制改造、海綿城市大建設等,已經出現的一些苗頭,專家們紛紛表達了擔憂。
比如對海綿城市,王凱軍表示,中等規模和大城市,實行分流制改造需十億至百億投資,合流制雨水處理方案需上億至十億,海綿城市要達到百億、千億級的規模。
投資序列最優的是合流制雨水處理方案。但我國不少城市恰恰采取了最貴的那一種,即海綿城市方案。“每平方公里投資額約1.5億~2億,大約能達到處理幾千噸污水的效率。”
相比污水處理設施,下一輪管網的建設、完善、提升,涉及的投資規模將是倍數級別的增長。可以想見,下一輪提質增效、補短板涉及的巨大資金體量。
而無論城市的經濟實力如何,出于公眾利益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都必須進入公共決策的視野,講科學、講績效。在方案的選擇上,不能簡單追求技術路線在理論層面上的先進性,更要綜合考慮性價比,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比選。
相關新聞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