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深入人心,為環境產業指明了方向。
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3年前,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E20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兩山經濟》作者傅濤帶領E20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團隊,開始嘗試研究“兩山論”實踐的路徑,并調研湖州安吉、邯鄲、重慶、東莞、宜興等地優秀成功案例,探索性提出兩山經濟。簡而言之,兩山經濟這本書,試圖回答能否實現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做生態環境保護,能不能化解地方政府環保支付壓力的困局,能不能幫助企業找到一條綠色發展路徑。
2019年3月14日晚,深圳科技大廈,傅濤受邀出席,結合環境產業現狀,為中廣核環保120余名員工講授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以及兩山視角下的環境產業未來。
以下為傅濤在培訓現場的部分發言。
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大,生態環境仍然上升到政治高度,2019污染防治仍然是三大攻堅戰之一,環境需求不斷釋放。
回歸到環保領域,受宏觀大背景下的影響,今年經濟增長很不樂觀,環境產業從仙界又回到了凡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在哪里?在這種情況之下,環保是不是要為經濟增長讓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普惠的民生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絲毫不要懷疑黨對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決心和定力,這場席卷全國的污染攻堅戰絕不會因為部分地區經濟下滑而改變。
環境保護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副產品,環境產業則是環境保護的產業形態,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環境產業與城市化是皮與毛的依附關系。
城市環境市場的系統性需求在強化,城市環境政府支付的萎縮,需要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來做治理,固定項目邊界,比拼單一要素的模式不可持續,城市治理將與城市綠色發展充分融合。
對于政府和工業企業來說,被動環保不如主動環保、晚動不如早動、低標不如高標。政府應像關心經濟一樣關心生態環境,主動關心肯定比被動關心要強。
既要經濟發展,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不僅是中央和各級政府需要思考的難題,也是各個大型工礦企業、園區需要解決的共性難題。
兩山經濟是在試圖回答“能不能少花錢、不花錢甚至還賺錢把生態環境做好”,不要讓生態環境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甚至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阻力”,要讓它變成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和“油門”,試圖化解地方政府環境支付的困境,撥開工業企業心里的“謎團”,讓他們從綠水青山增量價值中獲取金山銀山,從綠色轉型升級中獲得實惠,改變傳統“誰先環保誰吃虧”固有觀念。
《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之協同需求規律,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干凈空氣、清澈水等買單,去自然體驗鳥語花香、大河落日、海上明月、森林氧吧等綠水青山的價值循環增量就變成金山銀山。
《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之生態供給規律,在生態文明體系中,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比起地球生態價值來說,連九牛一毛都不到。人類勞動更大的價值在于鏈接自然界中生態循環的價值增量。
《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之時空變現規律,建立新的經濟規律,需要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格局。人民常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是因為社會生態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的流轉需要時間,十年、甚至百年。
《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之循環奇點規律,通俗理解就是“車站理論”,鐵路價值是運輸,如果鐵路從你們家過,但沒設置站點很悲催,因為留給你的只是呼嘯而過的噪音和沿途的垃圾,什么價值都沒有。一個循環鐵路生態網絡中,價值的本身是客流量,因此只有掌握核心中轉站或樞紐站,才能價值最大化。這個核心中轉站或者樞紐站就是價值奇點,這個理論我們稱之為 “車站理論”。
我們愿做黨在生態文明領域的使者,肩負兩山論落地的行業使命,大膽的沿著生態文明的路徑,懷揣人民群眾的關切,讓我們卓越同行,筑夢環境!
相關新聞:
傅濤解讀兩山經濟:環境產業正從仙界墜入凡界,經濟與環保對立如何破?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