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城市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如德國、新加坡等普遍超過500的濃度水平,差距顯著。對此,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此前在2018城市排水大會上表示:
如果一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收集的水量遠遠低于其用水量,說明其管道建設是不充分的;如果水量和用水量相當卻濃度又低,說明其有一半以上的污水沒有收集,同時管道滲漏嚴重;如果水量超過了用水量,則說明管道破損嚴重,地下水滲入,且還有一部分污水量沒有收集到。
滲漏嚴重的污水干管
除了年久失修的因素,管道漏損很大程度上是管網材質、設計施工不合格、不規范的“鍋”,加之管理、養護未能到位,使得我國污水管網系統“內滲外漏”的現象較為普遍。
其中, 污水管網鋪設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因為質量和結構性問題,易產生地表、地下等天然水向管網的滲人和倒灌;地下水水位以上的,易導致污水向外滲漏。
一邊是不該處理的天然水擠占污水運送和處理空間,一邊是該處理的污水中途漏失,這就使得相當數量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并未發揮其應有的污染物削減效能。
《行動計劃》提出將對沿江城鎮開展老舊管網的改造和修復。近期,南京也編制污水處理和主次干管專項規劃,提出對364平方公里存量管網進行全面檢測清疏,對問題管段修復改造。
近年來,相關建設主管部門一直在研究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質增效的考核體系。一些地方也提出了考核污水廠進水濃度的思路,比如《武漢市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35年)》征求意見稿,就提出了提升污水進水濃度和考核進出水濃度差的思路。
從考核污水處理量到考核污染物削減實效,將對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完善發揮倒逼作用,但具體如何操作,目前還未明確,也還存有爭議。
合流抓截流、控溢流 分流主治混接
在談及城市亟待理清的排水體制問題時,有專家表示,合流制必須要有完善管網,有效的截流和溢流管控;好的分流制則是要從源頭到排放真正做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但事實上,哪一種我們都沒做好。
根據建設部2015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我國合流制管網10.8萬公里,占污水管網的32%。對于中心城區歷史形成的傳統合流制,盡管近幾十年來進行了截流改造,但截流倍數從設計和建設實施上,很多未能適應截污需求。
另一方面,因為如前所述的天然水內滲,以及管理維護未能跟上,導致淤泥堵塞,都造成管道持續高水位甚至是滿管運行,導致截流失靈。
而合流制溢流更是逐步上升為城市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2010年左右,北京相關機構估算二環內合流制溢流污染總量COD大概在2600-3200噸/年,對河道污染非常嚴重。(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田志勇高工)
雖然我國較早明確了新建城區雨污分流的規劃設計要求,但由于管理混亂缺位等問題,存在大量的污水雨水管道混接、錯接,導致很多城市巨大資金投入的分流管道,事實上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雨水污水合流。
管理上,雨污混接使得分流制名不副實
建成區的雨污混接問題涉及市政排水管道、企事業單位及沿街商戶、住宅小區等多個方面。從居民區被改造成洗衣房的陽臺開始,雨水管即成了污水管。
污水接入雨水管,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有晴天污水直排入河,造成污染;還有餐廚污染物進入雨水道,形成阻塞,為雨水排澇制造困難。
根據媒體報道,上海市市環保局曾對某泵站旱天放江期間的河道水質進行了監測,河道內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氨氮的濃度分別較正常水平上升了65.9%、88.4%和31.7%;追蹤到河道旁的雨水排放口,各項污染物的濃度更是達到正常水平的3.5倍以上。“元兇”正是源頭的雨污混接。
2017年,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的《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對暫不具備分流改造條件的,要建設截流干管,適當加大截流倍數。
近年來,各地在完善排水體制方面,也基本采取了上述思路。
而住建部城鄉管理中心相關專家表示,是否加大截流倍數也要分情況,對于因地下水滲入導致旱天依舊滿管運行的合流管道,截流已經失去意義。截流倍數在地下水埋深較淺的地區的指導意義不強,城鎮污水管網系統的防滲補漏、質量提升、溢流污染控制更加值得關注。
目前,上海、無錫、寧波等地以城市水環境整治為契機,系統開展雨污混接整改工作。比如,寧波市創建“污水零直排區”,開展精細化截污納管工作,明確要求新建住宅屋面雨水管應獨立設置,接入室外雨水系統,嚴禁其它任何廢水排入。
上海市水務局已制定《雨污混接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預計投入達200億元,2020年底,基本完成本市雨污混接整治工作,基本實現建成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而與合流制有關的溢流問題,則更為復雜,這一問題也被認為是我國城市水環境、黑臭水體治理繞不開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目前爭議比較集中的領域。
針對溢流污染治理,合流制改分流制、地下深邃、海綿城市等思路,近年來都在國內得到了研究關注和實踐。但無論是哪一種,都還處于探索階段,都尚未在業內達成共識和普遍認可。
由于投資巨大、效果不明、實施困難,行業內對“合改分”已逐步形成共識:不具備條件、未經嚴格論證,不宜大范圍開展。但當前南京等地仍然將全面改造作為溢流控制策略,提出將在2035年實現完全的雨污分流。
國內一些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則較早開展了兼具治污和調蓄功能的地下深層隧道的論證和建設。
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論證已久的廣州市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東濠涌試驗段工程盾構隧道貫通。計劃修建“一主七副”8條深層隧道,共約90公里,預計花費約250億元,預期建成后將解決老城區內澇難題并大幅減少排入珠江的污染物。據測算,東濠涌流域實施雨污分流需投資16.13億元,建深隧投資將降至7億元左右,運行費用一年約120萬元。
相關閱讀: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