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以黑臭水體整治為契機,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推動城鎮污水收集處理。
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沿江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推進老舊污水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2020年年底前,沿江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
此前走了一段“急功近利、表面工程、應急手段”歪路的黑臭水體治理,已經逐步開始回歸正位,發揮其對城市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和完善的倒逼和引領作用。
歷經40年快速發展的城市污水處理工作,也已開始系統性地查漏補缺,逐步對積弊甚深的重地上輕地下、重廠輕網等問題進行糾正。但這一輪,是難度、時間、投入更為可觀的硬仗,更是一場持久戰。
城鎮高污水收集率的“水分”
從官方統計來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能力以及處理率已經居于世界前列。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運行污水處理廠4119座,污水處理能力達1.82億立方米。截至 2016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3.44%。
但這些處理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發揮?高過九成的污水處理率是否代表同樣比例的水污染物得到了削減?
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公開點明,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后,可能存在較大水分。而從公眾的感受來看,處理設施的建設成就和難見好轉的黑臭之間,也確實存在著現實鴻溝。
問題并非是統計的花樣,而是很大程度來自“地下”:
相比地上設施不斷增長的數量和水平,我國城鎮污水收集運輸系統,存在建設滯后、低質,規劃、管理混亂、缺位等諸多“重疾”,客觀上導致相當數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水污染物)并未進入市政污水處理設施,而是直接或者間接排入了城市地表、地下水和土壤,對付出巨大努力的城鎮水污染治理成效,造成了較大沖擊。
天津市政工程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趙樂軍去年初在《給水排水》上撰文指出:
由于污水直排使城市實際的污水處理率降低了10%到30%,地下水滲入使實際的污水處理廠處理率降低了10%到20%……實際上絕大多數地區實際污水處理率要降低20%到40%。建議在考核污水處理率指標的同時,考核城鎮通過污水處理廠去除的污染物總量,倒逼區域污水管網的建設和污水處理廠的改造。
“黑臭治理,先看管網?!边@樣的共識已經在行業形成。以提質增效補短板、水十條落實、黑臭水體治理為推動,相關工作加快推進。但客觀上,地方政府在實施中,確實還存在限時考核、財政壓力、建成區改造難度、路線方案選擇等現實挑戰。
管住源頭直排:完善管網和截污
在去年7月生態環境部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水司司長張波透露,全國在黑臭治理中發現管網的缺口達到40萬公里。
城市污水直排的首要來源即是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非正常地滯后于不斷形成的人口和產業聚集區,其中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是“重災區”。
非法直排口是河道黑臭重要原因
水、人、企、地等在規劃上的考慮不當,建設、監管等環節的責任不清,相關法規的落實不力,使得很多建成區在居民入住、企業入駐數年,污水仍然直接排放或是借道雨水溝渠排放。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深圳通報問題:全市污水管網缺口達5938公里(建成4354公里);支管網缺失,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染最重的茅洲河下游段,主要建成區僅建成污水干管,入河污水量超過5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不及60%。
而北京,也在2016年被爆出每日有90萬噸的污水直排,污水收集問題也非常突出。城鄉結合部的污水收集率僅為33%。四環到五環周邊的城鄉接合部很多新建小區和單位的排污沒有接入市政管網。
北京市人大在“推動管網建設解決污水直排問題”專項調研時發現,有廠無網、路斷網斷、干支失聯、管網“最后一公里”相互扯皮等現象突出,一些區域還存在斷頭管、無頭管,成為污水收集盲區。
而北京中心城區的污水直排,則代表了歷史悠久城市的“通病”:
老舊小區排水設施年久失修,管道各種私接混接;沿河排污口多而混亂,不少未連接市政管道的公廁污水直排河道;餐飲、商店、洗車、道路清掃污水經雨水收集口排入雨水管道,進入地表水體……
一南一北兩座國內超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可以窺見更為嚴峻的普遍情形。
近年來,包括上述城市在內,不少地方都大幅加大了建設管網、截污納管的力度。浙江等地還提出了污水零直排小區建設,開展建成區排污系統的全面排查和完善工作。
業內專家指出,應收盡收,把能收集的污水都收集起來,盡可能送進處理設施,這是城市水環境治理提質增效的優先任務。
但系統排查、加快管網建設、完善雨污分流、增加污水處理能力,這些工作費時、費力、費錢,對地方政府提出較大挑戰。一些地區在環保督查重壓之下,也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去年11月4至6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到荊州下沉督察發現,當地對第一輪督查發現的五萬噸城區生活污水直排問題,采取了”解決不了問題就消滅問題”的操作,對沿河沿渠排污口“一堵了之”,造成生活污水倒灌城區街面,群眾反映強烈。
查漏、補漏:管網管理維護亟待跟上
對建成污水管網的水平,業內一個比較直觀的考察指標,是污水廠進水濃度。從排放口到進廠,污水濃度的變化,成為衡量城市污水收集系統效能的一個直觀指標。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我國居民生活污水濃度不斷提高,但污水廠的進水濃度卻在降低。
根據建設部對全國代表性污水處理廠的一項調查,樣本中50%的污水處理廠進水COD<195mg/L,80%的污水處理廠進水COD<282mg/L。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