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學習時報》刊發了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余紅輝署名文章《加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建設》。文章中談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建設,提升主體平臺協同和長效治理水平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們要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為實現長江經濟帶生態綠色低碳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全文分享如下:
核心閱讀:在中國版圖上,有這樣一片區域,它形似巨龍騰飛,支撐起全國超45%的經濟總量、涵養著超過四成的人口。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構建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新引擎,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
文章正文: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重點任務。有鑒于此,在實際工作中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建設,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增強緊迫意識,加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建設
近年來,國家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強化頂層設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轉型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不容忽視,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認識,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區域發展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建設污染治理主體平臺,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共抓大保護體系尤其重要。
建設主體平臺是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長江經濟帶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重要前提。長江經濟帶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建設主體平臺,有利于凝聚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全流域系統生態安全為目標參與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能夠更好地協調不同機構、不同產業模塊之間的矛盾,保障各方力量能夠共享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果和收益,從而能夠更大限度地優化產業布局,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自身容量,全方位推進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
建設主體平臺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穩定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生態環境改善,其中生態環境改善對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長江經濟帶作為貫穿我國“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部新跨越”的重要經濟帶,其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舉足輕重,是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長江流域40年來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成為現階段制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因此,這就迫切需要建設好主體平臺,牽頭推動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和污染治理,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的系統性出發,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樹立區域“一盤棋”的思想,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整合相關資源,找準長江病根,治好長江病,切實提高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水平,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建設主體平臺是破解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重點難點問題的重要抓手。當前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一直處于“小、散、亂”的舊局面,治理效率低下,部分生態修復工程開工率不足,資金有效使用率不高,缺乏有效的支付模式,沿江水環境治理、礦山整治和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資金收支平衡。建設污染治理主體平臺,能夠聚集廣大的社會資本、優秀技術,借鑒國內外大江大河治理的成功經驗,高效快速地集中優勢資源解決污染防治的低效率問題。此外,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尚未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網絡監測系統混亂,“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問題突出,導致數據來源多頭,監測數據不統一,直接影響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主體平臺通過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實現數據共享和兼容,提高決策效率。
強化使命擔當,有效提升主體平臺協同和長效治理水平
主體平臺在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必須擔負起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歷史責任。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行動自覺,建立健全生態協同保護和長效治理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功能和專業優勢,探索打造系統、精準、長效的治理模式,有效提升流域污染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效益協同和長效治理機制。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過程中,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一方面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承載力為生態紅線,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地區資源開發與產業經濟協同發展的區域優勢。另一方面利用市場化的手段提高各方力量參與跨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在產業轉型升級、環境保護資金和技術投入等方面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生態環保企業的專業優勢,構建起一個權責分明且富有合作彈性的長江經濟帶跨界生態環境污染治理體系。
做好頂層設計和綜合服務整體推進污染防治。發揮主體平臺的統領作用,對沿江11省市地區發展現狀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則,制定符合本區域生態特點的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方案既要以環境質量提升為目標,又要兼顧經濟發展水平,既能給地方政府帶來經濟價值,又能給當地民眾帶來清新文明之風,尋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最優解”。
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智能化方式,實現生態環境信息共享。充分發揮主體平臺的專業優勢,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通訊技術,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和參與平臺,實現流域生態狀況、環境治理、污染排放和宏觀經濟數據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為長江經濟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