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風雨過后是彩虹 目的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路透社記者:近期發現了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非常有創造性的手段應對中央環保督察,比如用沙袋堵住排污口、向河里面投放化學藥劑等等,想請問環境部將怎樣繼續推動督察工作。謝謝。
劉友賓: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以來,各督察組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截至11月29日,我們已累計通過生態環境部新媒體平臺向社會公布了19個典型案例,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督察發現,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虛假整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和“一刀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督察組分析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仍然沒有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體現在工作之中,在遇到發展和保護矛盾時,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的增長。
二是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一些地方存在“督察一陣風”的僥幸心理,在推進整改時著力不夠、敷衍應付。
三是不擔當、不碰硬。生態環保問題整改難度很大,一些地方擔當碰硬不夠,導致不少整改工作虎頭蛇尾,沒有取得實際效果。
這些典型案例公開后,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同志第一時間對有關情況作出批示,迅速組織調查核實,對整改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推動督察整改落實和生態環境問題解決。
“風雨過后是彩虹”。大家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看的更多的可能是“霹靂手段”,但希望大家也要看到其中的“菩薩心腸”,感受到中央環保督察的良苦用心。問責追責不是目的,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堅持問題導向,目的是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不少地方以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問責為契機,不僅使一些領導干部在思想上受到了深深的觸動,也在全社會傳播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同時也借這個機會大力推進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近我們組織媒體朋友們開展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大型采訪活動,很多記者朋友已經發了非常好的稿子,報道了一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正面典型。其中很多典型就是通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發現問題之后,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整改,進一步促進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很多報道看了之后令人印象深刻。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繼續緊盯督察問題整改不放松,不解決問題不松手;視情將地方典型案例形成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案卷并正式移交地方,針對地方黨委政府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虛假整改等情況,還要采取函告、通報或約談等措施,要求地方厘清責任,通過嚴肅追責問責,切實傳導壓力,發揮震懾作用,督促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落實生態環保責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人民群眾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新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將于明年1月實施
經濟日報記者:有輿論擔心,“放管服”改革在進一步壓縮環評時間的同時也壓縮了公眾參與的空間,擔心公眾參與虛化,放管服改革“一放就亂”,請問生態環境部該如何既把好環評關,又能保證把公眾參與落到實處,保障公眾參與權?
劉友賓:環評公眾參與在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部高度重視“放管服”改革涉及的環評公眾參與問題,在我們印發的《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要求,要落實修訂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優化公眾參與程序和形式。
早在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印發《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對促進公眾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環評公眾參與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亟待解決公眾參與主體不清、范圍和定位不夠明確,以及部分公參流于形式、弄虛作假、違法成本低等突出問題,為此,我們制定了新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
一是更加明確了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由其對公參真實性和結果負責。
二是更加明確了聽取意見的公眾范圍,優先保障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公眾的權力。
三是更加明確了開展深度公眾參與的方式,公眾對環評相關內容存在質疑的,建設單位可召開座談會、聽證會以及專家論證會等進一步聽取意見。
四是更加明確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審查義務和內容,強化對公眾參與開展情況的監督。
五是更加明確了公參違法或失信的懲處,包括責成重新征求意見、退回環境影響報告書、將建設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失信信息記入信用記錄等,遏制環評公參弄虛作假問題。新修訂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將于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
公眾參與是保證“放管服”能夠放得下去、也管得住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我部將督促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嚴格執行新的環評公眾參與辦法,嚴格按照《關于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的規定,強化對建設單位開展公眾參與情況的監督。同時,認真聽取社會各方對環評公眾參與的意見建議,不斷改進工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