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此次機構改革精神,海洋傾倒監督管理職責劃轉至生態環境部。我部根據前期“放管服”要求,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優化,努力為沿海港口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目前,我們也正在穩步推進海洋傾廢監督管理機構的建設。同時為避免出現工作斷檔,我們也正在抓緊與自然資源部、財政部協調,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工作銜接方案,爭取盡快出臺,后續會根據工作推進的情況適時向大家通報。
另外,還需要說明一個情況。對于目前相關急迫的傾倒事項,我們參照以前的做法,采取急事急辦的規則,正在依法依規辦理相關的傾倒許可。據了解,相關工程建設項目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弱到強逐步發展
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期間中國環境變化很多,您是怎么評價這40年中國的環保政策?現在中國面臨最大的環境問題是什么?
劉友賓:謝謝。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福利。環境保護工作是這種巨大變化中的一個具體體現。40年來中國的環境保護從弱到強逐步發展,現在全社會對環境保護高度關注。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全局性、根本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認識不斷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逐步走向協調統一。
二是制度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四梁八柱”性質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為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硬招實招。
三是體制不斷健全,從1984年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保護局,到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機構職能不斷加強。
四是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五是國際合作不斷開拓,我們從國際上學到很多好的經驗,同時也逐步探索自己的環境保護做法,為生態環保局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講好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故事。
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特別是環境問題與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成果還是比較脆弱的,資源環境新老問題交織,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永葆改革創新朝氣與活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
渤海攻堅戰行動計劃范圍為渤海全海區和環渤海三省一市
華夏時報記者:請問渤海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有哪些具體的任務和舉措來保障渤海綜合治理成效?
柯昶:這里簡要地向大家介紹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發布后,將會有更為詳細的介紹和解讀,請大家到時候關注。
行動計劃確定開展四大攻堅行動:第一個是陸源污染治理行動,以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為重點,強化陸源污染綜合治理,降低陸源污染物入海量,同時也推進“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以及城市生活污染防治等工作。第二個是海域污染治理行動,在環渤海地區實施灣長制,構建陸海統籌的責任分工和協調機制,并著重推進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和船舶、港口的污染治理。第三個是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從海岸帶生態保護、生態恢復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養護三個方面入手,嚴守渤海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和岸線開發管控,加強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和岸線岸灘綜合治理修復,逐步恢復渤海漁業資源。第四個是環境風險防范行動,重點從陸源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海上溢油風險防范入手,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專項執法檢查,同時建立海洋赤潮(綠潮)災害預警以及應急處置體系,提升海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有嚴格的范圍,并不是無限的擴大。范圍定為渤海全海區和環渤海的三省一市,重點是環渤海“1+12”城市,1就是天津市,12就是遼寧、河北、山東三個省的12個沿海地級及以上城市。
同時為確保渤海各項任務的落實,《行動計劃》從組織領導、監督考核、資金投入、規劃引領、機制創新、監測監控、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等方面也做出安排,以期對《行動計劃》各項工作的實施予以充分保障。在《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將結合三省一市編制的具體實施方案,配套制定工作臺賬,將各地攻堅任務目標量化細化,做到拉條掛賬,掛圖作戰,確保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取得預期成效。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