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區位條件、人口數量和聚集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水管網管城區、人工濕地管集鎮、化糞池管農戶”的建設模式,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城市、縣城和鄉(鎮)近郊的村莊,生活污水優先考慮就近納入城市、縣城和鄉(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統一處理;集鎮區域須建設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城鎮污水管網短期內覆蓋不到的村莊集聚點建設小型人工濕地、集中式無(微)動力等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分散、人口規模小、地形條件復雜(如山區)、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莊,推廣應用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堅持控污與治污并重,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重點任務。加強已建成設施運行管理,逐步將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各類人工濕地納入有效監管,推廣農村生活污水縣域統籌治理,落實鄉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2018年,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示范;2019年,具備條件的村基本建成集中或分散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40%;2020年,對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50%左右,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基本消除鄉鎮建成區黑臭水體。
4.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開展畜禽糞污和廁所糞污的資源化利用。采取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種途徑,著力提升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可降解地膜應用,培育地膜回收市場主體,鼓勵地膜生產企業直接回收利用。實施廢棄農藥包裝物押金制度,探索基于市場機制的回收處理機制,對廢棄農藥包裝物實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2018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7%,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5%;2019年,分別達到74%、84.5%;2020年,分別達到82%、85%。
(二)實施村容村貌改善工程
1.加強農村公共空間整治。實施“農村公共空間整治行動”,大力整治集鎮、村莊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及時清理亂搭亂建、亂拉亂掛、亂堆亂放、亂停亂擺等現象,規范廣告牌匾、霓虹燈設置等;因地制宜選擇路面硬化材料,積極利用當地資源,鋪設石板路、青磚路、石臺階等,鼓勵生態化鋪裝;倡導開展“門口小廣場”、“鄉村文化墻”建設,依托村部和鄉村空閑地、主道墻壁、圍擋等設施,將文化設施建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引導農戶選用本地鄉土樹種,在村莊周邊、庭院宅旁、村內道路河渠兩側栽植樹木花卉。到2020年,全市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70%以上村莊達到綠色村莊標準。
2.加強農村建房管理。實施“湖湘農民新居工程”,規范農民建房,提升建筑風貌,推動建設具有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村建筑。嚴格執行農村建房“一戶一宅”和“建新拆舊”政策,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房屋等資產,優化配置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化解用地矛盾。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空心破敗房整治步伐,到2020年,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空心破敗房整治。
3.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建立健全傳統村落、民居保護機制,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重點實施醴陵溈山村、攸縣泉坪村、茶陵華里村和雙元村、炎陵霍家村、西草坪村和中村瑤族自治鄉等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申報工作。對村莊古樹名木掛牌建檔,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推動傳統村落合理有序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旅游,開展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創建。
4.開展城鄉環境衛生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市域覆蓋工作。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市域覆蓋工作任務。
(三)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1.推進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建設任務,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逐步消除農田灌溉干旱死角,提高抗旱防洪除澇能力。推廣農田水利“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建設模式,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行動,對沒有通自來水的村莊,要從實際出發,全面安排,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逐步解決用水問題;對已經通自來水的村莊,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控制水質質量,改善農村水環境,讓家家戶戶都能用上潔凈水、放心水。到2020年,實現100%的鄉鎮、85%的行政村通自來水。
2.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制定全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行動計劃,對未達到標準的農村電網,按照新的建設標準和要求實施升級改造,重點解決低電壓、“卡脖子”、重過載等問題。不斷提高有路燈行政村比例,積極引導和推動在村莊主要出入口、主干道和公共活動空間合理設置路燈,優先選擇使用太陽能路燈、LED路燈等新型路燈,鼓勵選擇與村落風貌相宜的路燈造型。2020年,全市行政村亮化比例達到80%以上。
3.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強農村公路管理和養護,落實成品油稅費改革政策。加強“窄路加寬”和通村組道路建設,開展示范縣、示范鄉鎮美麗農村公路建設試點。完善農村客運網絡體系,提高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打通農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合理布局村莊道路,優化通村路線,村內主街道參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建設,背街小巷突出鄉土特色。到2020年,全市縣道、鄉道、村道的等級路率分別達到100%、99%、98%,完成183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25戶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實現通水泥(瀝青)路。
4.推進“氣化株洲”建設。重點推進“氣化株洲”長輸管線建設。推動農村清潔能源和燃氣下鄉。開展“氣化村鎮”試點。到2020年,力爭實現燃氣覆蓋所有鄉鎮。
5.推進“光纖入戶”和“數字鄉村”建設。抓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全力搭建智慧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各個環節的應用和深度融合。
(四)實施特色村鎮培育工程
1.全面加強村鎮規劃管理。建立健全鄉鎮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嚴格落實《株洲市農村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加強村鎮規劃管理與鄉村振興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統籌銜接,推行“多規合一”。加緊編制特色小鎮、傳統村落及重點鎮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實用性專項規劃。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嚴格批后監管。到2019年,實現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實用性村莊規劃全覆蓋,村莊規劃管理覆蓋率達80%以上。到2020年,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率達到100%,基本實現全市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村莊規劃管理體系基本健全。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