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中辦發〔2018〕5號)、《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湘辦發〔2018〕24號)和《湖南省農村雙改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精神,推進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城鄉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統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導向,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工程”(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工程、村容村貌改善工程、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特色村鎮培育工程、鄉風文明創建工程)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措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建設城鄉統籌發展幸福區,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尊重村民主體地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意愿,依靠群眾力量,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建立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動員村民投身人居環境整治,共享鄉村振興成果。
2.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各縣市區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差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要求,確定重點整治任務、整治目標、建設標準和技術模式,堅持先易后難、規范標準、示范引領、全面推進,不搞“一刀切”。注重實際效果,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3.突出保護,留住鄉愁。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彰顯鄉村、自然、本土特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4.注重長效,建管并重。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合理確定投融資模式和運行管護方式,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補齊短板。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強化日常檢查,確保設施長期穩定運行。
5.落實責任,形成合力。按照“市負總責、縣市區抓落實”的原則,市級負責全面統籌推進,市直各部門按職責要求做好本行業的統籌、協調、督促、指導等工作;各縣市區和各鄉鎮是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全面組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三)工作目標。2018-2020年,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全市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啟動全市1016個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結合建設美麗鄉村工作選擇100個村作為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村。各縣市區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水平建設不同層次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到2020年,所有村莊基本建成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農村垃圾、污水、衛生廁所、村容村貌治理體系,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農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株洲市區(含經開區)、醴陵市、株洲縣(淥口區)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全面提升,所有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垃圾分類減量和處置體系全覆蓋,村莊日常保潔機制全面建立,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村內有公共衛生廁所,廁所糞污基本得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村內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全面規范農村建房秩序,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率達到100%,村容村貌顯著提升,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全面建立。
攸縣人居環境治理顯著提升,90%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較為普及,村莊日常保潔機制基本建立,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村內有公共衛生廁所,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村內主要道路基本硬化,農村建房秩序基本規范,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率達到100%,村容村貌顯著提升,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茶陵縣、炎陵縣人居環境治理有較大提升,85%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立村莊日常保潔機制,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以上,村內有公共衛生廁所,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25戶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農村建房秩序基本規范,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率達到80%,村容村貌得到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工程
1.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利用,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抓好農村垃圾標準化處理,以村為單位,按照“五有”(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標準,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技術模式,推廣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方式,建立低值垃圾資源回收體系。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和河道水面漂浮垃圾清理整治,整治“垃圾山”“垃圾島”“垃圾圍村”、工業污染“上山下鄉”等現象,實現村莊周邊無垃圾積存,街頭巷尾、集貿市場干凈通暢,房前屋后整齊清潔,鄉鎮周邊、交通沿線、景區周圍無垃圾的目標。禁止直接焚燒和露天堆放垃圾,逐步取締二次污染嚴重的小型焚燒爐。2018年,新增對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130個左右,全市對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90%,每個縣市區培育1-2個鄉鎮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試點。2019年,基本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務。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務,基本完成較大規模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和漂浮垃圾整治,實現鄉鎮垃圾收轉設施或處理設施全覆蓋。
2.積極開展廁所革命及糞污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戶衛生廁所改造(新建)。農村新建住房、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農民安居工程同步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區、生態敏感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的村莊,加快推進戶用無害化廁所建設和改造,推薦使用三格(四格)式化糞池或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的一體化處理設施,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其他地區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開展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改造,農村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集貿市場、村部、村級活動中心和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村莊,應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公廁。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和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2018年,開展農村廁所情況摸底調查,完成年度衛生廁所改造(新建)任務。2019年,按照摸底數據,完成應改造任務的50%。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改造(新建)任務,全市85%的農戶用上衛生廁所,行政村均配套建設公共廁所,農村廁所污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