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水”是五行之水。
“上善若水”的“水”不是真水,是指金木水火土中的“水”,是指它的本質。在五行中水最為弱小,但它愿意隨形,愿意改變自己,說到順勢而為的能力,水最厲害,所以說“上善若水”。其他的金木火土都有一定的形狀,比較固定,難以改變。
還有人說,“水”為“綠水”。
老子提出來的水十分符合現在在生態水文學中比較時髦的“綠水”概念。生態水文學將水分為“藍水”和“綠水”,“藍水”是可以看見的所有的水,“綠水”則是肉眼看不見的所有的水,比如蒸騰中的水、根系中的水、土壤中的水、人身體里的水。所以,“上善若水”的水應該是哲學范疇的水,是老子的品行使他看到了這樣的水,而不是指過去自然界中的水。現在有人提出“虛擬水”的概念,把水融入到我們整個生活中,把水又提升到一個哲學的范疇。所以,“上善若水”的水來自于老子超出于自然的哲學范疇的認識。
環境人對“上善若水”的誤解
在環境行業中,不乏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真感悟解讀的人,他們總結道:很多時候行業內的人們過分地去解讀“水”了,水確實包含著一些“道”,所以用它比喻“善”,結果導致很多解釋往“水”上去靠了,但其實“水”的很多延伸性問題都不涉及真正的“善”。談及對《道德經》的誤解,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誤解一﹒文字的誤解
首先,《道德經》描述的都是最普遍的真理。現在的人們對《道德經》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中國的文字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是不斷變化的,把現在對一些文字的理解賦予2500年前老子寫的那個字上,就容易造成誤解。現在看到的《道德經》版本中,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是比較符合事實的。但是現在以訛傳訛的東西非常多,這就是對《道德經》解釋不準確的第一個原因。
誤解二﹒思想體系的誤解
現在有相當多對《道德經》的解釋是用儒學或者佛學的思想。雖然講真理的東西總是有共性的,但他們的思維邏輯體系和道家是完全不一樣的。
儒學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大,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對很多東西的認識會不自覺地建立在儒學思想之上。前面提到了對“仁”的解釋,儒學的解釋就是“仁者愛人”,“仁”就是“愛人”。佛學則講究普度眾生,愛的范圍已經不限于動物界,還包括世間萬物。孟子則認為“如果你把路人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那就相當于把父親當做了路人”,這是狹義的愛,是有選擇的愛,孟子不認同這種普遍的愛。《道德經》中的“仁”如果理解成儒學或者佛學的“仁”,就偏離原意了。所以,對《道德經》的第二個誤解的原因就是用其他的思想體系來解釋道德經。
第二節﹒“上善若水”之于環境企業
環境企業為什么要研究“上善若水”
有人對《道德經》有疑惑,質疑說為何2500年前的東西就是真理。其實,對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規律,老子在2500年前看到就描述記錄下來了,也不排除如果2500年前沒有老子,500年前也會有一個人明白后把這件事描繪出來。自然規律就是客觀存在的,再過2500年也還是存在的。所以,可以通過對文化的學習和領悟更快地汲取營養,幫助大家成就事業。
原因一﹒領悟的“道”不足以助力行業發展
E20環境平臺集中了TOP20%的環境精英企業,但是縱觀環境行業,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小公司,經濟數據都不是很好看,遠不如互聯網行業、游戲行業等。
在全國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行業中有許多企業開始高歌猛進,卻在近期遭遇了一些突發狀況,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低迷,情形急轉直下。
環境產業在發展中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是不是雖然找對了方向,但選擇的道路仍然有偏差?從大道上來說,環境產業的發展應該可以更好。所以,對整個產業來說,需要領悟的“道”還有很多,這是大家研究討論“上善若水”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上善若水”對行業具有深遠意義
(一)合大勢。
“上善若水”教給我們,無論任何行業,想要長遠發展都應該順應當下的環境大勢。如果了解國家政策就會發現,黨和國家對環境企業的期望其實和“上善若水”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生態文明”、“天人合一”,其實就是在講述人對自然的敬畏。由此可見《道德經》中的“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思想已經融入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國家的大勢,也是環境行業的大勢。環境企業應該遵循這種大勢,多交流領悟傳統文化,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助力企業、行業發展。
(二)提升修為。
近兩年,有時會感覺環境行業的發展過了頭,開始面臨一些挫折,但行業內人員又缺乏一定的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而誕生于2500年前的《道德經》是有大智慧的,一直影響著世界,影響了千百年。不論何時,不管從事什么工作,文化都會在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這個“影響”用語言可能很難描述出來,但在遇到問題需要行事決策、判斷是非時,就會體現出來。通過對“上善若水”的學習交流,有助于環境人提升文化修養和內在修為,使得大家在新的困難面前,能夠懷著沉著、冷靜、智慧、自信的心態去分析解決問題。
(三)傳承文化,引領發展。
人們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時,應該不僅僅是學,而且要用,還要傳。如何能讓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多運用,多傳承,從而使其發揚光大,是挑戰,也是責任。
做企業的人研究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環境企業家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經過多年成長和發展成為企業的負責人,在傳承中華文化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員工以及社會的影響非常大,他們是引領企業向前走的旗幟。可以說,一位企業家,引領了思想文化,就能引領他的隊伍,引領了他的隊伍,就能引領整個企業蓬勃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