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關于集中和分散如何選擇的問題,從人口密集度考慮,可以得出一種結論,但用生命周期評估方法的時候,又從另外一個角度闡明了問題:用分散的形式,更便于就近利用,成本低,但是回收資源時,分散的設施就很難進行,反而是集中方式對于資源回收更為有利。所以要把這個理念放到農村污水治理中來,就要分析農村的特點、劣勢以及優勢。農村污水治理的劣勢是資金不足、技術人員匱乏。優勢是空間大、可以和農業生產相結合。這樣看來,農村污水處理的要求就應當保障成本低,而且需要可持續性。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養活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2%,施用了世界上30%的化肥,化肥使用量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安全使用的上限。另一個角度來講,在污水里面人的糞尿占了有機物的60%,氮和磷占總量的90%以上。如果把這些人類糞尿用于農田,一方面可以減少處理設施的壓力,另外對于農田減少化肥使用量是非常有利的。
農村的污水治理思路應該把農村的生態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結合起來,使得其節能低碳并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改變思路,將農村的生態環境必要性與污水處理技術的可達性或可能性相結合,來發展可持續的農村污水處理新模式和技術體系。農業資源化利用有一個好處,即它的標準是恒定的,由于其最終產物基本都進入到土地系統,所以不會隨著外在的水質要求發生變化,農村應該將此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當然,這其中也會有很多制約因素,最大的因素就是農村土地的生態承載力,不同地區的承載力不同,對于污水接納的程度也不同,要根據生態承載力來確定污水處理的污染物總量??偟膩碚f,單位面積上的人越多,土地生態承載力越小,也就要求處理技術設施效率越高,它們是一個平衡的關系。此外,在生態環境約束下的資源化利用,還需要一個物質轉化和處理之間的梯級標準,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標準,標準應該通過生態承載力來制定,例如人口密集高的地方,生態承載力小,處理的要求就應該高。
最后,農村污水不是想利用就能利用的,污水處理的連續性和回用需求的季節性是矛盾的。旱季的時候需要用水灌溉,污水處理完之后馬上有受納的地方;而在非澆灌季節,處理后的水就要有儲存的地方,但如果是簡單處理以后對水進行儲存,就會變成黑臭水體。所以怎樣找到適合于安全儲存的模式和技術系統,也是未來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根據劉俊新在“第八屆中國農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暨第二屆村鎮環境科技產業聯盟論壇”的主旨報告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