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易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陰一陽,謂之道也”的思想,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合和,則萬物并育。我們在整個環境保護工作中,要注意至少把握以下六組平衡關系:
一是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形成平衡。既要反對“一切向錢看”、“一切唯GDP論”,又要反對“一切唯環保論”。如果因為追求GDP導致了對環境的重大破壞,肯定要加以譴責并予以糾正;如果因為“一切唯環保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產生一絲一毫的污染,那也是不對的。在我看來,太湖的水質只要能達到一個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區間就可以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重新回到六七十年代工業化之前十分清潔干凈的狀態。像這次參觀的蘇州西山太湖邊的小村莊,以前污水橫流,現在通過治理農村污水、整治農村環境,極大地促進了鄉村旅游,創造了就業,這樣的環保治理一定會受到當地政府和百姓的熱烈歡迎與大力支持。
二是要在運用科技手段治理和生態治理中形成平衡。科技手段與生態手段,前者是“有為”,后者是“無為”。科技手段見效快,但成本高,而且可能對環境產生新的影響;生態手段成本低,且沒有多少副作用,但見效慢。二者各有優勢,又各有弊端,所以需要優勢互補、取長補短。
三是要在發揮“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兩者作用中形成平衡。前者是“看不見的手”,后者是“看得見的手”,兩者的作用發揮也要互補。用“市場之手”彌補“政府失靈”,用“政府之手”彌補“市場失靈”。
四是要在環保制度建設與環保文化建設中形成平衡。前者是依靠外部的環保制度來進行“他律”,制度的作用是剛性的,一刀切的;后者是引導形成“自律”的環保文化,培養社會公眾對生態環保的信念,文化的作用是柔性的,能激發發自內心的行為。好比中國的過年文化,每到春節,中國人都要發自內心地、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家中過年團聚。如果沒有這個春節文化,而是由政府下一道命令要求大家春節必須回家過年,都須燃放煙花爆竹,相信肯定會有無數人想方設法逃避政府強加給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五是要讓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三者在環保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平衡。一個成熟穩定有秩序的國家,往往都會有政府、市場與社會組織三者各自發揮作用的平衡。這符合“三角形的結構最穩定”的力學原理,也符合中國傳統哲學中“三生萬物”的思想。社會組織可以彌補“市場失靈”、“政府失靈”,更好地促進政府、市場作用的發揮。缺少了社會組織的作用,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職能轉型難以成功,精兵簡政、構建“小政府、大社會”格局只能是一句空話,對人民群眾的社會動員也將缺少組織基礎。哪怕我們的各級政府和全體公職人員再能干、再勤政廉政、再辛苦跑斷腿,甚至“白加黑”、“5+2”沒日沒夜地干,也只能是忙于救火、疲于應付。環保類社會組織很適合動員群眾開展環保日常監督、環保文化宣傳、環境公益訴訟、環保救助等等公益活動,在參與環境保護方面完全可以大有可為。現在需要各級政府解放思想,重視環保公益組織在參與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培育、引導、支持、監督好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環保建設。
六是要引導國民在追求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中形成平衡。本來我們在保護太湖水質乃至整個環境保護方面都嚴格設置了許多關口,為何一道道關口紛紛失守?其實是我們的人心在失守。環境之所以惡化出問題,主要是我們的人心出了問題。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過了度,為了物質財富往往不擇手段,普通百姓也深受消費主義影響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鋪張浪費,責任心、道德心、公益心紛紛失守。“治水就是治人心”,“功夫在詩外”,要想治理好環境污染,必須同步治理人心污染。古人云:“圣人出,黃河清。”并非是封建迷信的說法,說什么某位圣人降生了,黃河水馬上就能變清凈了。而是說,我們要接受中華古圣先賢優秀思想文化的教誨,淡化物質追求,強化精神追求,讓老百姓的心各歸其位,各守其責,以中華易經宇宙萬物平衡之道治理天下,人心清凈安定了,就能應對治理好水患等各種危機,從而實現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