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國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水利部將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聚焦中西部貧困地區,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對已建工程進行配套、改造、升級、聯網,健全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
改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成為各區域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全國有3.23億農村人口面臨飲水安全問題,其中2.27億人口面臨飲水水質問題。這雖然是幾年前的一個數據統計,但陳良剛表示,到今天如何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依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現有農村飲水處理工藝有哪些呢?
目前,農村飲水處理工藝主要由以下三種:
絮凝沉淀過濾消毒。這是全世界范圍一個普遍的凈化水工藝。
一體化凈化設備。這是由于農村的特點,規模比較小,所以一體化凈化設備這些年在小縣城得到應用。
簡單的消毒處理。目前,還有些地區還只是一個簡單的消毒處理。
陳良剛認為目前農村飲用水處理工藝整個過程還是建立在傳統絮凝沉淀和過濾消毒的技術上,而實際上這個工藝的前提是一個化學處理的過程,是不安全、不環境友好的一種工藝。
農村安全飲水有什么特點?
陳良剛認為,農村安全飲水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供水規模小。而這個問題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而美國、澳洲其實面臨的問題與中國相似。
第二,用戶居住分散。中國的分散情況不只是自然村、行政村、鎮的問題,在廣西,一家一戶在半山腰。用戶居住分散,如果采用城市里的絮凝沉淀過濾消毒方式,加上鋪設長管道管網送到終端,則面臨巨大的投資挑戰;用戶居住分散,輸送距離長,在輸送的途中可能會發生滲漏等二次污染。
第三,就是水源相對比復雜。城市自來水有相對穩定的水源,而農村飲水的水印則比較復雜。常常有人問起:“什么才是好水?”,其實以現代的技術,不管是什么水都能變成好水,問題是代價值不值得,耗不耗費的起。多年凈水技術出身的陳良剛始終認為解決飲水問題,保護水源是非常重要的。
農村安全飲水特點及挑戰
目前,農村水源主要就是地表水、蓄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最大的問題是濁度和微生物。分散地區相對來說工業污染問題要好一些,沒有污染。但濁度問題的解決,卻是個大問題。特別在山區,濁度一下雨就能達到一千多。
地下水,主要是密度高、氟高、砷高,這幾個問題。我們在農村地表水分散作業的過程中發現,除了微生物、濁度問題以外,水質還普遍存在被污染達不到飲用水源的標準的其他問題。
現有的農村飲水處理工藝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成為一種不安全、不環境友好的工藝。
采用現代工藝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由于水源復雜,需要添加多少藥劑,反應多長時間,標準很難控制。別說農村小水廠,就是城市自來水廠,控制起來也很難。這是因為這種技術技術對水源的變化,對人員的技術要求都很高。不止是中國,在美國也存在一樣的問題。微生物加藥處理,雖然現在新國標106項有要求,但是有標準在卻還沒有技術手段支持。所以,現在的絮凝和加藥處理技術,要用于保障分散式人口的水質安全,從技術角度是碰到了瓶頸,全世界都有著這樣的問題。城市自來水的工藝就是絮凝沉淀過濾消毒以后進入一個蓄水池,然而城市屋頂水墻是城市水質安全隱患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城市都解決不好,如果放到農村,能做到安全的可能性有多大?靠藥劑,藥劑的管理,藥劑的輸送,藥劑的投放,都面臨巨大的問題。
一體化設備,所謂一體化就是把工藝壓縮到一起,如果一個正常版都做不好壓縮版就不可能做的好。比如在云南邊防、紹興都有一體化設備,一開始挺好,過程中要投藥,要換藥等等,時間久了效果就不好了。過去普遍都是這種現象,包括現在的主流市場還是做大水廠,輸管,滲透力度在百分之二十一以上。十公里的頭管,再到終端,整個過程的投資很大,但還是有很多省都采取這樣的做法,最后結果花很多的錢效果并不好。而且農村的技術力量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問題就是雖然標準很高,但實際上要到基層做到這個事很難,比如現在國家提了新的106項要求,但并不是每個地區都有條件做這個檢驗,比如一些農村地區想要106項的檢驗,需要送到廣州,送到上海,或者送到北京才能做。
這些處理方式都是不環保、不安全、不環境友好的。
未來如何解決呢?
陳良剛從事水處理行業20多年,到今天為止,其領導的立升公司給水應用超過一千個,從膜應用最大的臺灣高雄拷潭水廠(日產凈水30萬m3),到廣西、云南各地的給水改造處理??偨Y那么多的經驗體會,陳良剛認為農村要做到真正實現農村安全飲水,或者說分散式人口安全飲水,質量穩定是基本前提。
高質量的出水,如果有太多人為因素的干擾,自然的干擾,很難做到出水質量穩定。
因為水廠小、水源復雜,所以技術應該是個組合性的。由各種技術組合起來適用于不同生產。而每一項技術是相對標準化。因為現在是純技術,從科學語言來說是一個典型的有放大效應的技術,什么叫放大效應?就是一個小規模跟一個大規模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放大效應,就是幾個小規模疊加起來的結果大規模的結果是基本一樣??茖W理論界的一個國家院士工程表示,沒有放大效應的技術,才可以做到分散,做到小。目前絮凝沉淀的技術是越大越穩定,越小越不穩定。所以這項技術要做到小,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幾十年努力依然如此。所以這種投資規模由小變大,從理論上說投資是要多一些的,但一定不能是一個數量級的變化。如果是數量級的變化,那么推廣起來就有非常大的問題。小市場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運營成本問題,其實這也是全世界都面臨的一個問題。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