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土壤污染防治
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人民群眾“吃的放心、住的安心”。
14.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18年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完成化工、電鍍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責任單位:市環保局、農委、國土局、發改委、經信委等)
15.安全利用受污染農用地。以耕地為重點,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對位于工業企業周邊、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周邊、城市郊區、污水灌區、交通要道兩邊等區域的水稻、小麥、蔬菜等敏感作物開展重金屬專項檢測,實施風險管控。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質量超標風險。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農委、國土局等)
16.強化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已經收回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負責開展調查評估。重度污染農用地轉為城鎮建設用地的,由各地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開展調查評估。以耕地和工業污染場地為重點,擴大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加強過程監管,防止發生二次污染。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推進泰興市黃橋鎮南沙地區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等7個項目實施。到2020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國土局、農委、規劃局、住建局等)
(五)美麗鄉村建設
以化肥農藥減施、畜禽污染綜合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為主要目標,推進種養結合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水平,建設美麗鄉村,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17.強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鞏固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關停成果,在限、適養區積極推廣種養結合模式和發酵床養殖技術,全面規范限、適養區內所有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養殖行為,取締非法和不符合規范標準的養殖場(小區)、養殖專業戶。加強畜禽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到2020年,全市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治理率達到90%,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8%。(責任單位:市農委、環保局等)
18.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積極轉變施肥方式,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大力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動化學肥料減量化使用,促進農民節本增收。到2020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純)較2015年削減5%。堅持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精準科學施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到2020年,確保農藥施用量零增長,農藥包裝廢棄物全面回收。推進農作物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責任單位:市農委、發改委、公安局、環保局、供銷社等)
19.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土地復墾和土地生態環境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完善溝、渠、路、林、橋等設施的綜合配套,增強工程區灌排功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居住環境。全面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增強地區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270萬畝。(責任單位:市發改委、農委、國土局、環保局、水利局等)
20.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一步充實、豐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實踐內涵,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要素扎實推進,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到2020年,以自然村落為單元,重點培育和建設50個左右體現泰州特色、走在全省前列,“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特色田園鄉村。具體內涵突出“有令人向往的田園景觀”、“有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有致富農民的特色產業”、“有致富農民的特色產業”。(責任單位:市委農工辦、市住建局、農委等)
(六)生態保護和修復
加強生態紅線管控,優化空間格局,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加快推進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快編制“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推進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城北生態經濟帶,打造“水韻綠城、多彩泰州”。
21.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18年,海陵區、高港區力爭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19年,靖江市、泰興市力爭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到2020年,興化市力爭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加快推進各項重點任務,實施一批重點工程,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確保到2020年,全面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考核要求,努力打造“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長三角地區生態名城。(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等)
22.加強生態紅線管控。推動“多規合一”,嚴守耕地保護、開發強度和生態保護三條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城市開發邊界、永久生態廊道以及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實行差別化主體功能區政策,細化人口、土地、財政、投資、產業、環境等措施。探索建立各類功能區產業負面清單,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到2020年,確保生態紅線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20.5%,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2.51萬畝,基本農田不低于372.94萬畝。(責任單位:市環保局、發改委、經信委、國土局、農委等)
23.推進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圍繞“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總體發展目標,實施里下河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六大行動八項工程,到2020年,示范區在空間管控、生態治理、綠色產業、富民增收、田園鄉村、改革創新等領域取得明顯進展,初步建成適應生態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生態經濟發展走在全省前列,成為全省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排頭兵,為全省、全國生態經濟發展探索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經驗。(責任單位:市發改委、經信委、住建局、規劃局、環保局、城管局、農委等)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