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漢江流域“水土共治”協同創新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啟動儀式暨“鄖陽模式”研討會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隆重舉行。
國內知名科研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保爾森基金會、瑞爾環境保護協會等NGO組織代表,中關村生態鄉村創新聯盟、先正達、衡榮農業、嘉博文、湖北綠道等企業代表共30余人齊聚鄖陽,共同探討漢江流域水土共治新模式。
研究中心由保爾森基金會聯合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多家知名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通過土壤改良、水土共治,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最終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還漢江流域一片綠水青山凈土。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長江大保護,離不開漢江流域的治理。統計顯示,漢江流域的水體污染,60-70%來自農業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時空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更難控制,因此,研究中心提出“治水先治土,水土共治,有機發展”的思路,致力于探索流域水土共治新模式。
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鄖陽區在漢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6年起,鄖陽區圍繞生態農業、水土共治、產業扶貧、鄉村振興,在全區范圍內整體推行環水有機農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研討會上,多家科研機構分別匯報了前期調研 “鄖陽模式”的成果,并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保爾森基金會、中關村生態鄉村創新聯盟等機構的代表圍繞鄉村振興的層級、有機農產品區域品牌標準體系、農民行為習慣改變、培養現代農業工匠、土壤監測大數據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與會者一致認為,“鄖陽模式”已不單單是一個水土共治的問題,而是上升到鄉村振興的層面。下一步,研究中心將制定行動計劃,從頂層設計、治水目標、內生動力、運行模式、成本效益模型、大數據監測、農民培訓等方面,總結完善“鄖陽模式”,并在漢江流域復制推廣。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