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完善體制機制
(十三)優化穩定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穩步增加生態保護補償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對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資源保護的補助資金。綜合考慮市級財力水平及各區功能定位,進一步完善市對區轉移支付制度,加強生態保護補償政策、資金在市級層面的統籌,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對生態保護紅線區的生態環境、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予以傾斜。按照中央有關要求,制定完善森林、自然文化遺產等資源收費基金和各類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的征收管理辦法。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健全配套制度體系。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和權責明確的產權體系。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和生態服務價值為基礎,完善測算方法,研究制定生態保護分類補償標準。充分利用遙感監測、地面監測等技術,加強對生態資源變化情況的動態監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統計指標體系和信息發布制度。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績效考評體系,實現補償資金與考評結果相掛鉤。
(十五)建立政策協同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等機制,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落實國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要求,推動建立損害生態者賠償的運行機制。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分行業推進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以排污許可證作為初始排污權確權依據,夯實排污交易基礎。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促進交易平臺健康發展,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規模,并積極探索增加生態產品交易種類。根據國家生態保護補償有關法規制定情況,積極推進本市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十六)結合生態保護補償促進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補償要與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相結合,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生態建設項目資金向低收入農戶和低收入村傾斜,生態管護隊伍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民。鼓勵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用于山區采空區、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生態恢復和農民易地搬遷。
(十七)多種方式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因地制宜把資金補償、實物服務補償、干部人才支持、精準幫扶、產業扶持等補償方式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多元化、綜合化補償,建立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六、加強組織實施
(十八)健全組織領導。建立由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會同市有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生態保護補償指導協調,組織開展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研究解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各項任務的統籌推進和落實。各區政府要把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政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并嚴格落實。
(十九)統籌推動實施。圍繞實現生態保護補償績效目標,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政策、資金統籌實施機制。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要統籌制定相關政策和年度資金安排計劃,將工作任務細化分解到市有關部門和區政府。市有關部門要加快健全分領域、分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明確補償標準、資金和工作要求。市級財政要加強資金統籌管理,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原則上通過一般轉移支付下達各區統籌使用,進一步提高區級安排使用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的自主權。各區政府要認真落實各項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統籌使用補償資金,積極探索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在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基礎上提升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提高生態保護補償的綜合效益。對市域外的生態保護補償,市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資金、工作績效管理方面的統籌。
(二十)強化監督管理。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會同市有關部門對本意見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重要情況及時向市政府報告。市有關部門、各區政府要制定完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市有關部門要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督察行動和結果要同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有機結合。監察機關、審計部門要依法加強監察和審計。對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落實不力的,啟動問責機制。
(二十一)加強輿論宣傳。加強生態保護補償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產品有價、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破壞生態依法追責的意識,營造珍惜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5月4日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