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交委、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人民政府,樂山高新區管委會、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峨眉山景區管委會、蘇稽新區管委會(三個區政府和四個管委會下列工作均需參加,不再單列)
——組織開展“城市雙修”重要區域的城市設計,延續城市文脈,突出山水園林城市特色,促進城市建筑、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與環境更加協調。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交委、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
(六)全面推進生態修復。
2.加強峨眉山—樂山大佛自然風貌保護。落實“依法治山”要求,全面開展“四亂”專項整治,實施破壞山體生態修復。加大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管控力度,加快生態旅游建設,繼續實施旅游道路“綠化、美化、亮化”及配套工程。
牽頭單位:峨眉山景區管委會、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局
3.加強河道岸線修復。對中心城區范圍河道岸線進行全面普查,科學規劃河道岸線生態建設任務,完善河道生態補償機制,提高河道區域的生態承載能力。實施“一湖五濕地”“三江六岸”和青衣江(樂山段)綜合治理工程,提升和優化水環境資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大河道巡查、監控力度,開展沿河污染、沿線綠化、違法建設、環境秩序等專項整治,重點治理非法占用河域、非法養殖、非法采挖河砂、非法開發利用或破壞岸線資源,偷排、漏排、超排,非法占用林地、破壞森林資源,非法占用土地或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性質、未取得合法手續建設,以及露天燒烤、隨意傾倒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等問題,加強城市水系保護。
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局、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
4.加強水生態修復。
——大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將中心城區范圍內河流、水庫、濕地、溝渠、綠地、森林等納入一體設計,到 2020年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到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5%以上;到 2030年達到城市建成區面積的80%以上。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下的排水系統設施建設,恢復和構建水生態系統。引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等技術,采取截污并網、雨污分流、濕地建設等措施,清除黑臭水體,增強水體自凈能力。留足城市水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和水域岸線用途管制,明確河、庫、渠和濕地等地表水體的管理保護范圍和控制界限。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
——加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度,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加強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做好保護區內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和保護工作,保障水質安全。
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
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
——全面落實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加強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建設,到2020年濕地保護率達到70%以上,2030年達到80%以上。
牽頭單位: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人民政府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
5.加強山體修復。對裸露山體、采石場進行普查,重建植被群落,恢復山體自然形態。開展廢棄采石場生態恢復,重點做好交通干道和沿河可視范圍內采石場恢復。加強山體區域違法建設清理整治,依法打擊在生態敏感區域開山采石、破山修路等行為。在保障安全和生態功能基礎上,探索山體公園等多種修復利用模式。
牽頭單位:市林業局
責任單位: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局
6.持續開展綠化美化工作。依據樂山市路網、水網空間布局和自然山水形態,構建城鄉統籌的綠化美化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形成以路網、水網、農田林網為綠化骨架的綠化綠網體系,以水源涵養林、破碎山體綠化、景區綠化和瀕危古樹名木保護等為重點的生態系統修復建設格局。
牽頭單位:市林業局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局、市水務局
——加快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高鐵線路、繞城公路、通景公路等“五路”兩側綠化,打造綠化示范路。加快公園和街旁綠地建設,實現市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到2020年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0平方米。
牽頭單位:市林業局、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交委、市城管局
7.修復利用污染土地??茖W分析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損程度、場地現狀及其周邊環境,綜合運用多種適宜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2018年底前,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及修復。
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局
(七)積極開展城市修補。
8.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編制城市風貌保護規劃,建立城市風貌保護名錄,提煉城市特色,明確風貌定位,整合山水景觀、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城市資源,形成獨特的景觀框架和形態格局。加強城市色彩規劃設計,開展臨街立面、城市天際線改造,推動城市建筑色彩主色調、建筑外墻色彩整體相協調。加強城市雕塑、標志性建筑物的建設管理,做好主干道、沿河道路照明和亮化,塑造城市風貌名片。
牽頭單位:市住建局
責任單位:市旅游體育委、市環保局、市文廣新局、市城管局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