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目前我們跟日本的企業,以及國內的北京海水集團都進行過一些合作研究,也實現了中試裝置的構建,以及示范工程的應用。目前這套示范工程的規模是三百多噸左右的水,已申請發明專利1項。
已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的臭氧-紫外-氯協同增效消毒工藝
對于再生水系統而言,它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屬性,即作為一個供水系統存在,如果回用到市政雜用或灌溉用的話,對微生物的指標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課題組在實際工程和研究中發現,通過單一的技術,包括臭氧氧化消毒技術等,也很難達到嚴格的微生物控制目標。只有在很大的劑量投加下,臭氧才能夠實現再生水的回用標準。在研究中我們也發現,雖然單一的技術不行,但是如果通過有效地組合現有的工藝,可以實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將臭氧與紫外線組合,會發現紫外線的透光率有非常大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臭氧對于脫色有著顯著的效果,而色度非常嚴重地阻礙紫外線的穿透,所以通過與臭氧組合可以提高紫外線的滅菌效果。臭氧在氧化帶色度的物質的同時,也會對病原微生物進行滅活。后續如果需要對微生物進行滅活,加入臭氧也會顯示下降。此外,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能有效控制副產物的產生。
根據以上成果,我們開發出臭氧-紫外-氯協同增效消毒技術和工藝,突破了大型再生水廠消毒效率難保證、毒害消毒副產物難控制的技術難題。它的主要特點有三個:組合了現有的一些比較成熟的消毒工藝的協同效率;提供了多屏障的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技術;在滅活的同時能夠去除再生水感官的水標,如色度、嗅味。它最主要的工藝原理就是通過不同消毒劑對微生物的多重損傷,擴寬微生物滅活圖譜,以實現再生水高標準消毒(總大腸菌群<3個/L)。
這樣的組合工藝的技術難點是如何控制每個工藝段的臭氧、紫外線和氯的計量。課題組也開發出了數學模型,計算臭氧、紫外和氯的投加量,這個技術目前已經在北排集團下屬的一些再生水廠得到了實際應用。與普通的、單一的消毒技術相比,該技術可以實現細菌、病毒以及病原滅活,同時能夠控制水的色度,并保證高效產物的產生。這個費用大概是每立方米0.06至0.08塊錢左右,跟單獨的氯消毒工藝的費用大概持平。
目前,臭氧-紫外-氯系統協同增效消毒工藝目前已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是課題組與北排集團合作研發的技術,目前申請發明專利1項,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就目前的水處理行業發展的情況來講,通過單項技術的突破來打破行業現狀是比較難的。最重要的還在于將現有的技術如何高效地組合,如何高效地用好,然后根據不同的水質情況進行優化,這才是這個行業面臨最大的挑戰。
據了解,污水資源能源轉化與再生利用技術研究組團隊成員結構如下:教授1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秘書3人,科研助理2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17人,碩士生16人,本科生4人。團隊帶頭人胡洪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本著科技服務實業的發展的精神,課題組歡迎與社會企業的合作。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