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水體污染、路面坍塌……管網如同城市的“血脈”,關系著一個城市的健康。沒有健康的地下水脈,地上的美麗是短暫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左劍惡教授團隊碩士生于中漢在水處理科技成果推介會上圍繞管道管家展開闡述,分別介紹了管道檢修機器人、短管原位修復技術及管道健康狀況綜合評價等內容。
于中漢介紹了他們團隊在“十二五”期間研發的檢測機器人,技術目標是對400 mm以上管道進行50 m的連續檢測,形成管道檢測視頻。
檢測機器人技術指標如下:一定的防水性能;鏡頭防霧;爬坡能力(10°);鏡頭有效像素44萬,視場角48°,工作距離290mm-800mm;有線數據傳輸、供電、自救;400 mm–800 mm管道的簡易原位修復。
管道檢測機器人
于中漢還介紹了短管原位修復技術原理,修補氣囊搭載不銹鋼套管和硅膠圈到達缺陷位置,對修補氣囊充氣,使鋼管解除扣帶束縛,延展至貼合管道內壁。其中,鋼管具有彈性、韌性、耐腐蝕性。
他還展示了管道健康狀況綜合評價法,通過建立管道健康綜合評價模型,形成管道缺陷綜合量化值Q,改善了傳統評價方法僅定性而不定量的局面。并基于GIS平臺,實現管網健康狀況可視化,為管道的養護決策提供支持,還完善了QV-CCTV檢測流程,形成缺陷記錄表,降低了現場的操作要求。
接下來他們團隊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管道圖像采集設備、人工智能+管道評價、管道云平臺的建立及可視化、智能化管道管理。
管道圖像采集
此外,于中漢介紹了他們構想的管道云平臺——集圖像識別模塊、圖像存儲模塊、管道狀況評價模塊和移動互聯網等于一體,將會極大改善目前的管道管理。
于中漢表示,未來團隊將會在管道評價及可視化及管道檢測及修復裝備方面與大家展開合作。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