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研究制定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實施方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實施方案、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啟動省轄市、縣(市、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兩項基礎評價,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指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推動10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建立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體系,啟動用能權市場交易試點。推動省、市兩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常態化。推進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制度創新。
(九)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力量再辦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持續實施擴充城鎮義務教育資源五年計劃,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力爭年底前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20條底線”要求。深入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00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600所。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加強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建設。以學科交叉融合和集群發展為導向,加強學科領軍人才培養引進,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骨干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繼續實施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積極引進國內外名校開展合作辦學,推進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內涵式發展。
推進健康中原建設。以優勢專科、科研平臺、人才隊伍和機制改革為重點,推進6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新實施一批縣級醫院、婦幼保健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擴建改造。深入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和醫療聯合體建設。提高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推進城市“兩場三館”(體育場、室外體育活動廣場和體育館、游泳館〔池〕、全民健身綜合館)和省體育綜合體建設,籌辦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辦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籌建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建立省級運河文化研究平臺,抓好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研究推進洛鄭汴大運河河道疏浚工程。
提高就業質量。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去產能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深入實施職業教育攻堅和全民技能振興工程,深度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年完成培訓300萬人次。大力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力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20萬人,帶動就業200萬人。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繼續改革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參與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進一步完善政策和規范運行。提高城鄉低保對象月人均財政補助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啟動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工作。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繼續實行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防止房價出現大的波動。按照國家部署,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等方面積極探索,支持鄭州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建設。開工建設青年人才公寓5萬套,鼓勵有條件的省轄市開展青年人才住房保障試點。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力爭全年新開工50萬套;基本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4萬套。
附件:河南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
河南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
注:加*為新增指標,加☆為“十三五”確定的約束性指標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