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集團成立于1993年,距今已有25年。4月2日,在2018(第十六屆)水業戰略論壇中,桑德國際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羅立洋先生感慨:“桑德的發展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環保從小到大的歷程。值此25年之際,與大家分享桑德二十五年藍海探尋與品質驅動之路。”
藍海探尋之路
成立25年以來,桑德積極探索,用創新性思維及戰略眼光走在行業前列:1993年,首倡EPC“交鑰匙工程”,在焦化、鋼鐵、造紙、石油化工、煤化工、印染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1999年,首倡“中華碧水計劃”,并承接中國第一個民營BOT污水項目;2009年,最先承接到海外項目第一單,又率先推出中國村鎮污水整體解決方案;2016年,搶先布局生態水環境市場,并根據20余年的探索和當前環境形勢,設立四大環境業務集團——工業、市政、村鎮、生態。
工業水治理是桑德最早專注的行業領域之一,針對工業園區,桑德推出了環保管家服務模式,采用五位一體的方式,從源頭治理、智能控制、梯級利用、生態融合、智慧處理等方面入手,目前,桑德已用這種模式承接大量項目,分布在全國各地。
市政方面,桑德國際在國內多省市開展了幾百個項目,海外水處理工程分布沙特、孟加拉、澳大利亞等。村鎮方面,桑德擬定幾個主要方向:鄉鎮打捆、農村打捆、村鎮打捆、城區截污治污,針對不同的項目情況逐個突破。目前,已有鎮級、村級、戶級各級項目上千個。生態方面,桑德主攻流域治理、海綿城市及生態環境三個方向。其中,流域治理包括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海綿城市包括建筑小區、公園綠地、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生態環境包括城市雙修、山水林田湖草、污染場地修復等。
羅立洋表示,在探尋藍海的道路上,既有不忘初心的成就,也有來路坎坷的痛苦,桑德都在關鍵痛點上抓住了機會。在工業領域,有著企業對污染治理效果的推諉扯皮、工業園區上游企業超標排放導致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不穩定等問題;市政領域,作為民營企業進入非常艱難,門檻較高,且管網建設運維水平低造成了大量投資浪費;村鎮領域,水量及水質波動大,雨污分流較差,配套管網設施不完善等痛點明顯;生態方面,流域項目綜合性強,復雜程度高,部分政府對流域治理的系統性認識不足,制約了領域發展。
在探索細分領域的歷程中,桑德國際不斷探尋著商務模式創新及技術創新。模式方面,注重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不同模式,包括EPC、PPP等。技術方面,在“學術型企業家”文一波的帶領下,桑德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在工業、市政、村鎮、生態領域均有技術突破,工業方面重點解決最后一公里等問題;村鎮方面分別針對鄉鎮、村和戶級開發適用技術,實施SMART 2.0;市政方面主要針對脫氮除磷開發適用技術;在生態領域,截污控源、內源治理、生態修復開發適用技術。依托多方面的創新,桑德還對企業整體戰略進行了升級,確定了智慧化、生態化、資源化的主要方向。
羅立洋介紹:“現在集團整體業務分為水、固廢、新能源三大業務板塊,水方面業務則圍繞工業、市政、村鎮、生態四個領域,構建任務團隊,加強內部區域協同。同時,我們也敞開心扉,希望更多跨專業跨行業的伙伴一起合作。”
品質驅動之路
桑德國際認為,品質能夠驅動長遠發展。為此,在工程項目實施階段,桑德國際強調“精品示范”概念,打造了系列精品工程:
在江蘇宿遷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PPP項目中,通過一企一管方式及智能化管控,全天候在線監控園區內每家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可實現排污企業超標條件下的自動阻斷控制,從源頭控制污染源,是重污染型工業園區治理的典型模式;
在北京肖家河半地下全封閉再生水廠中,第一個以“不停產不擴地不降標”模式完成提標擴建的再生水廠,創造了第一個花園式半地下全封閉再生水廠,無惡臭、噪音等環境污染,實現處理量由2萬噸/日增加到8萬噸/日,用地僅為同類水廠的1/4;
在丹陽市新一輪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建設及運維服務項目中,將村、戶、管網一體化建設及運維整體打包,采用 “集中管理,分片運維”的管理模式,運用“桑德村鎮水務云平臺”的遠程監管和智能調控功能,通過對分散的站點管理,實現智慧化運維。
羅立洋介紹,桑德國際的系列精品工程受到了全國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僅海口美舍河項目,2017年2月以來,媒體累積播報三十余次,包括新聞聯播及朝聞天下共播報5次,人民日報3次、新華社4次等。
2018年,桑德提出“品質年”主題,在多方面進一步加以提升:外觀方面統一標準,推進廠區花園化;對標全球前沿技術,結合自主研發及外部引進,加強技術提升;項目建設方面,利用大數據,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在項目安全、質量及工期方面大力提升;運維方面,在智慧運營、達標穩定性、節能降耗方面下功夫。羅立洋表示:“創新能夠決定一個企業飛多高,品質能夠決定一個企業走多遠。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桑德將繼續秉承創新驅動及品質戰略,持續進行行業探索。”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