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選派方式、利益分配、政策供給等工作機制,加大科技人才選拔力度,促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向二三產業拓展。全面貫徹落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權益。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十一、強化投入保障,拓寬鄉村振興融資渠道
41.堅持將“三農”投入作為財政支出優先領域。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優化財政支農投入供給,分類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以部門為單元探索實施“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賦予縣級整合權限。做好涉農項目前期工作,加強涉農項目庫建設,加快涉農預算執行進度,減少財政資金結余結轉,盤活涉農沉淀資金。實施支農資金績效管理,建立健全支農資金正向激勵。推廣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
4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加大“三農”信貸支持力度,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繼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力度。推動和規范發展村級擔保合作社、互助擔保基金,支持依托產業、身份等紐帶發展農村信用共同體融資。積極推動農業生產設施產權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農業保單融資,創新林權、海域(灘涂)使用權等特色化抵押貸款產品。推進農村金融與農村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推動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到2020年行政村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在貸款利率、額度、手續等方面給予差別化政策優惠,體現守信價值。探索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推動農村家庭財產保險、小額人身保險等涉農普惠保險發展。
43.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加快建立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用好人民銀行抵押補充貸款(PSL)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積極探索股權債權融資等多種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基礎設施領域主體和項目發行各類企業債券。鼓勵市縣政府和社會資本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十二、強化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44.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按照《中國共產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做好黨的農村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報告制度,市縣兩級黨委、政府每年要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科學制定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大力宣傳各地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的豐富實踐,營造鄉村振興良好氛圍。
45.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入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確保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干部來源渠道。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
46.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福建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年),編制各市、縣(區)鄉村振興具體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和2022年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埋頭實干、開拓奮進,為“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