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設覆蓋城鄉的垃圾收轉運體系和垃圾分類收集系統。按照區域統籌、城鄉統籌模式,新建擴建約28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約2.7萬噸/日,設區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50%以上,新增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100噸/日,完成46座存量垃圾填埋場治理。
2.推進農村污水垃圾專項治理,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基本完成較大規模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實施廁所污水治理,全省農村廁所污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開展“美麗鄉村”“最美庭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創建活動,利用村規民約引導形成農村綠色生活生產方式。
3.促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稈焚燒,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技術,支持市縣建設稻草收儲點,對稻草進行“五化”(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綜合利用,利用率達到85%以上。支持推廣大包裝農藥和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設,創新地膜回收與再利用機制。
(十)水源地及重點片區保護治理工程。到2018年6月,完成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違法問題整治。到2018年12月,全面關閉或拆除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級區、二級區內的入河排污口。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違法問題整治。
1.開展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對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實行封閉管理,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專項整治,包括拆除關閉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級保護區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建立完善水源地水質監測預警系統,實行實時監控。
2.加強良好湖庫水質保護,做好東江湖、水府廟水庫、柘溪水庫、五強溪水庫、皂市水庫、鐵山水庫等重點湖庫的生態保護,重點湖庫的水質進一步改善,水質為Ⅰ、Ⅱ類的湖庫比例有所增加,生態環境自然恢復能力明顯增強。
3.加強水質惡化區域環境整治,將水質較差的大通湖、華容河、珊珀湖、安樂湖、沖天湖—馬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