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全社會創新創業。通過思想發動、典型引路、搭建平臺、政策支持,大力推動科技人員、農民、大學生、城鎮轉移就業職工創新創業,在供給側生成更多市場主體,留住更多寶貴人才。2017年全省實有市場主體210.9萬戶,是2012年的2.4倍。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新成立科技型企業10440家,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2037家。政府引導支持哈工大成立機器人、激光通信、大數據、小衛星、智能成型等,哈工程成立哈船動力、導航等181家科技型企業。連續三年召開大規模農民創業大會,引導推動農民面向市場,從事把農產品以高于國家最低收購價賣給市場的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各種活動,推動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進而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提出農產品營銷十六條、少賣水稻多賣大米四條路徑和農民創業八條路徑,推廣應用點對點、全生產過程展示、集團或個人定制營銷和眾籌、拍賣等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農村電商線上交易額超過120億元。農民創業人數達150萬人、創業純收入320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別為40.9%、42.4%。通過講創業規律、講市場機會、提供政策扶持,推動大學生組合式創業。高校建立創業平臺527個。創業大學生由2014年的1543人增至16111人。2017年大專以上畢業生留省就業率達67.1%,比2016年提高3.4個百分點。推動四煤城富余職工向農業、林業、生態等優勢產業領域轉移,龍煤集團組織化分流4.1萬名職工,其中自主創業就業2.6萬人。大興安嶺、伊春、森工等國有林區在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止后轉移7.3萬名林業職工,其中自主創業就業4.7萬人。
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廣泛應用。省政府各部門出臺實施43個“互聯網+”行動計劃。新建騰訊、中航愛創客、省工研院、樂業等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47家、總數達到190家。建成94個電商產業園、電商孵化器和黑龍江大米網等335家電商平臺,入駐電商及配套企業2083家。快遞業務量近三年平均增長49%。2017年電商交易額、網絡零售額分別達到2387.2億元、225.9億元,比2015年增長40%、88%。
多點培育、持續發力,新增長領域發展勢頭良好。依托綠色生態農業基礎大力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抓住玉米價格回歸市場,近兩年新形成玉米加工能力200億斤。形成25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園區。通過產權重組、合約、特許經營、結合特殊地理標識等方式形成1000多個農產品品牌。在主銷區舉辦幾十場大型推介活動,建立100多家旗艦店、3000多家品牌連鎖店。全面營銷、刻畫我省農產品非轉基因、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高品質形象。依托整體生態化優勢和冰雪資源,強化營銷,增加產品供給,推動旅游養老健康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在省內外舉辦115場大型推介活動,與各類新媒體結合,整體推出夏季觀光、體驗、功能、休閑四大類10大主題,冬季獨特而具有震撼力的冰雪景觀與專業非專業相結合、運動體驗娛樂相結合的10大主題旅游產品。舉辦哈爾濱國際馬拉松、速滑世界杯、世界單板滑雪錦標賽、F1摩托艇賽等高水準國際體育賽事。哈爾濱“音樂之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影響力大幅提升。哈爾濱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881萬人次,是2012年的2倍,由東北第三躍居第一。近三年到我省度假的外地老年人分別為65萬人、124萬人、205萬人。2017年省外銀行卡在我省刷卡交易額達到3729.7億元,近三年增速分別為50%、39%、62%。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落實“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奧瑞德藍寶石基地、航天海鷹鈦產業園、地理信息產業園,成立石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軍民融合等產業聯盟。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1:50000基礎地質調查覆蓋率由13%提高到36%,生成更多探礦權,發現大型、超大型礦產地12個。公開招拍掛出讓礦業權283宗。石墨等礦產資源開發與深加工一體化項目招標引資102.7億元。商貿物流業持續發展。交通與郵政合作物流通道覆蓋60%縣鄉村。新建、改擴建農產品交易市場101個,華南城、王府井購物中心、宜家家居、七臺河商貿博覽城等建成營業。
多措并舉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召開行業大會分析產業發展趨勢,舉辦交流推介、各類講座、專題培訓、讀書會等活動,組織學習考察,引導企業強化營銷,借助資本市場發展,吸引人才,把握技術發展趨勢、新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提升競爭力。出臺應對經濟下行穩增長65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50條等措施。發起成立工業、林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等14支總規模達1700多億元的產業基金支持企業發展。為1084戶企業發放助保金貸款129.8億元,為891戶企業提供續貸周轉金95.9億元,為12311戶企業擔保融資1184.9億元。針對價格“倒掛”,對玉米、稻谷加工企業提供政策補貼34億元。非公經濟總量由2012年702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634.6億元。
(三)深化改革,市場經濟意識顯著增強、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市場化程度不高是制約我省振興發展的根本原因,我們始終把轉變思想觀念、深化改革、提高市場化程度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
大力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突出水利、農機、科技、生態四條主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走在全國前列。整合涉農資金1400多億元,建成生態高標準農田5957.7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7000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600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10.5個百分點。糧食產量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20萬個。56個縣(市)建立農村產權及土地流轉平臺。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活體畜禽抵押貸款取得突破。政策性種植業保險面積達到1.2億畝。
充分準備,順利完成國家玉米、大豆收儲制度改革重大任務。改變了幾十年來糧食主要賣給國家、農民靠保底收購獲得收入的局面,大幅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農民由過去種糧交國庫變為現在面向市場調結構、對接市場搞營銷,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兩年來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種植面積3000多萬畝,增加水稻、大豆、蔬菜、雜糧雜豆、小麥等種植。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政府投入并引導社會投資260億元,建成500多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基本改變了傳統散養養殖方式,奶牛平均單產由4.5噸提高到8噸以上,生鮮乳品質大幅提升。在食用菌、林果、北藥等9個重點領域推動林業產業發展。林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120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850億元。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