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大戰役繼續推進,環境效果能否持續落實
在氣、水、土三大十條陸續發布之后,三大戰役成為與環保督察并行的環保重頭行動。黨的十九大報告再度提出,重點做好大氣、水、土壤三方面工作。在2017年這個關鍵節點上,三大戰役在持續推進,作為國務院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史上最嚴的京津冀及周邊城市“2+26”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即藍天保衛戰正式啟動:大氣污染治理貫穿整個2017——為期一年、5600人參與,“史上最大規模環保督查”在“2+26”城市推進;10部委、6省市聯合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首次針對采暖季治霾立下“軍令狀”;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有序推進,散煤治理、油品升級、停產限產等措施多管齊下……
截止2017年10月,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從平均達標天數比例36.5%,變為平均優良天數比例69.2%;長三角地區25個城市空氣從平均達標天數比例73.5%,變為平均優良天數比例93.8%;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空氣從平均達標天數比例90.3%,變為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3.1%。12月10日,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說,“大氣十條”收官年,從目前情況看,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
一串串數字提升的背后是條條環保措施的深化推進,從達標到優秀,意味著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信心正在節節攀升,首戰告捷。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分組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今年初,發布二次修改稿),這是我國國家層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單行法。包含山東、浙江、遼寧、江蘇、深圳、河北等地在內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開始密集進行,各地紛紛出臺細則。8月,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國土部等五部委部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計劃于2020年底前摸清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據環保部對“土十條”影響做的預測評估,土壤修復市場帶動的投資規模將超過5.7萬億元。但相關領域關注度也并未高漲。
相比以上,水十條關注度依然不減,但明顯各項任務還處在攻堅期。其中,黑臭水體治理在2017年也迎來了階段驗收年,但據目前數據顯示,黑臭水體治理成績并不明顯。據住建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信息發布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國黑臭水體認定總數為2100條,未啟動的是2條,占比0.1%;方案制定的為328條,占比15.62%;治理中的843條,占比40.14%;完成治理的927條,占比44.14%。治理完成的黑臭水體不到一半,且有部分治理完成的水體也出現了反彈現象,距離目標要求還有一段距離,未來發展還需要繼續強化運營水平和績效考核。
四、外部環境趨于規范,重品質防風險加劇產業分化
PPP作為環保新模式,自2015年以來,持續成為關注重點,引發行業熱潮。更多的資本力量進入環保領域,爭搶市場蛋糕。整體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多的問題與困惑。在此背景下,2017年,諸如PPP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開始得到更多關注,政府出臺系列政策,環保產業外部環境逐步走向規范化,更強調對風險的控制。在嚴控金融風險的背景下,環保企業上市融資在經歷高潮之后又迎來新的調整期。
在前幾年PPP模式開始走熱的時候,很多PPP項目重建設、輕運營,更注重形式,對于運營、績效考核指標要求不是特別嚴格。近幾年,PPP管理方面也頻繁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強調PPP項目的規范運作問題。2017年,國資委發布192號文,加強央企PPP風險管控,強調重大決策終身追責;財政部要求按照規范性原則清理PPP項目庫等等。
可以預期,未來央企尤其是建筑類央企在PPP領域突飛猛進的狀況會有所改變,對于轉型運營較早謀劃的企業可能會在項目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反而由于本身的相對實力增長獲得更大的相對份額和未來持續的競爭力。此外,前期應該有些簽約項目可能無法落地,而未來可以落地的項目雖然數量減少,但總體品質應有所提升。
下一步PPP的發展應該不是注重增量,而是要提質,2018年,防風險,重績效將成PPP“重頭戲”。
資本方面,2017年,外界對環保產業的信心在不斷上升。2017年2月,證監會公布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1502號《關于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科技產業發展的建議》的答復中提到,證監會將繼續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行上市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政策對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上市融資額鼓勵。讓環保企業在2017年迎來了上市高峰,過去一年成功上市的環保企業有:博天環境、德創環保、滇池水務、中國光大綠色環保、海峽環保、立高控股、聯泰環保、上海環境、興瀘水務、中持股份、中環環保等。從2016年的1家到2017年的13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環保IPO企業數量激增。
但隨著國家對金融風險的嚴控,在2017年下半年,環保企業IPO出現新的動向:先有二闖IPO的鑫廣綠環因發生傷亡17人事故停在了申購前夜。2017年12月26日,三達膜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因財務問題首發未通過。2018年開年,兩家沖擊IPO的企業又遭遇挫折。從大環境來看,IPO趨嚴已成大勢。前不久,習大大在定調2018年中國經濟的發言中就曾提到,2018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事實上這股“嚴控風”已然到來。
五、環境治理走向系統化,市場細分機會與挑戰同在
十九大之后,堅持走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更加堅定,根本原因在于生態文明建設是最具廣泛意義的人民福祉。國家很多政策的制定都在體現執政者的意圖,如果用政治性的角度看,我國政策性的第一出發點不再是原來的效率導向,而更多的是問題導向和社會導向為主導,效率導向和公平導向為輔。百姓關心什么,就會出什么政策,什么地方出問題了,什么地方的政策就會加速。如過去一年,備受關注的農村環境治理、垃圾分類,以及廁所革命均是從此出發,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
基于黨的初心和人民的利益,一些管理方式及目標的調整,為環保市場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釋放了新的機會。環境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處理三廢,而是與社會、經濟連在一起,已經不是孤立的了,環境政策與社會政策、經濟政策正在融合。政策是推動變革、催生產業的很重要因素。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