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新時代主流發展方向之一,其對金融資本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來,民生銀行秉持“為民而生,與民共生”的經營理念,支持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2017(第五屆)銀行綜合評選中,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還當選為“中國最具社會責任意識銀行家”。
近日,在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中,民生銀行董事長結合自身實例,就“綠色金融創新與發展”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洪崎表示,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他有四點體會:
一是綠色金融發展機遇多、空間大。從國際上看,發展綠色金融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以中國為代表的多個國家正在加強頂層部署,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綠色金融市場中。以綠色債券為例,預計2018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高達3000億美元。在全球各方面的推動下,綠色金融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國內來看,我國已把綠色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推動綠色發展的決心之大前所未有。今年6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快綠色金融體系機制創新,推動經濟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洪崎預計,未來在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及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綠色金融將會成為金融機構新的增長點,到2020年末,我國綠色金融需求將達到15-30萬億元。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資產證券化等方面的創新需求將更為迫切,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綠色發展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些將使綠色金融空間廣闊。
二是政府應當加強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和引導。首先,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確保綠色金融市場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目前,綠色項目范圍尚未統一,綠色認證和評級工作缺乏,建議采取跨部門、常態化的綠色金融標準統籌協調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執行依據。其次,綠色金融面臨投入較大、風險較高、期限較長等瓶頸,政府除了利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引領措施外,還應以市場化原則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綠色金融,實現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共贏。再次,借鑒世界銀行等經驗做法,設置綠色金融政策性的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以政策性金融加大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持。另外,繼續推動建設有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金融發展新模式。最后,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通過聯合金融機構、商家等,推出綠色消費信貸優惠政策,形成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新模式,設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首先要制定差異化的授信政策,降低對“僵尸”企業、“兩高一剩”行業的信貸支持規模,將更多的資本用于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在貸款管理過程中,對違反節能環保的項目和企業采取停貸、緩貸或者提前收貸的措施。其次,要推動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幫助企業把綠色資產證券化,增加企業的直接融資比例,降低融資成本。再次,要積極推廣環境服務項目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特許經營權質押融資等創新性信貸融資模式,提高企業綠色信貸的可獲得性。另外,要細分綠色金融市場,充分利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工具,為企業量身定做綠色供應鏈管理等中間業務,提供“融資+融智”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四是商業銀行要做綠色金融的先行探索者。洪崎認為,我國無論是制度框架建設還是綠色金融理念的普及推廣,都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主體角色,應當把綠色金融放在自身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加大綠色金融的產品創新,提升環境的風險管理。首先,商業銀行要把綠色金融的定位由履行社會責任轉化為自身的重要戰略,將“綠色”貫穿到經營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把握好綠色金融的發展,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其次,做好精細化的綠色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應回歸本源,以客戶為中心,立足客戶需求,重視客戶體驗,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綠色金融服務。再次,要強化科技支撐,降低綠色金融的運營成本。商業銀行應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傳統業務進行改造升級,從而可持續地開展綠色金融服務。
洪崎介紹,民生銀行始終堅定支持綠色發展,大力踐行綠色金融服務理念。例如,民生銀行以PPP模式助推綠色金融發展,在2015年初成立了對接PPP的項目小組,并于2017年初發行了總規模8.4億元的“新水源污水處理PPP資產支持計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PPP資產標準化以及扭轉問題的創新專題研究。此外,11月初,民生銀行與安徽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將提供1000億的資金支持,為安徽經濟發展、綠色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優質金融服務。未來民生銀行愿意通過多渠道支持安徽以及黃山市的綠色發展,為安徽省和黃山市的經濟發展以及經濟轉型提供更好、更快捷的綠色金融服務。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