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2日,以“創新驅動助推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7年科學與技術年會在廈門市杏林灣大酒店盛大召開。期間,由中科宇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共同主辦的“環境監測與預警”專題研討會在20日下午與21日上午順利舉行。中科宇圖副總裁兼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在研討會上作“大數據在環境監測的應用與創新”的主題報告,從以下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建設環境大數據的要義。
環境大數據建設背景
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指出,未來五年至十年,要打造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政府治理精準化);建立運行平穩、安全高效的經濟運行新機制(宏觀調控科學化);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民生服務普惠化)。大數據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促進社會事業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將極大提升政府整體數據分析能力,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手段。
通過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應用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能夠提升政府決策和風險防范水平,提高社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助力簡政放權,支持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促進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有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簡而言之,就是要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和用數據創新,這也是大趨所向。
環境監測大數據實際上也是在國家大數據的整個建設趨勢下發展。環保部在這方面非常重視,在過去幾年中,發布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在未來五年實現三個目標,一是用數據管理,將環境監管精準化,這代表數據的監管。環境的監測、監察、執法、預警都是要用數據說話;二是用數據決策,將綜合決策科學化,這個科學化就是用數據說話;三是用數據服務,將公共服務便民化。新《環保法》公布后,環境數據要對外公開、透明。同時,應讓更多的公眾參與到環境治理中,切實做好為公眾服務。
環境監測大數據應用優勢
從環境監測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應用優勢趨于四個方面。第一,提升生態環境綜合的預警能力。過去有些人認為環境監測就是提供數據,實際上環境監測還提供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在環境監測的基礎上為生態環境變化、自然災害以及環境的應急提出預警;第二,提升環境保護的科學決策水平。過去環境保護決策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對基礎設施的管理,對于數據的應用是比較少的。如何運用環境監測的數據來幫助政府部門執法,提高環境監管的能力,這方面的決策水平要進一步提高,主要在于數據的基礎上;第三,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的能力。環境健康關系到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很關注防范健康風險,對于風險的評價要以數據來說話。環境大數據的可視化能力能夠為我們展示一個環境風險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因此大家非常關注;第四,提升公眾的環境服務能力。公眾對環境的關注是通過環保部門和與環保相關的企業公布的環境數據以及他們的知曉能力去評價結果,同時公眾也可以參與到環境管理當中。大數據可以把環境監測數據廣泛推向給公眾,并加以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可以為公眾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能夠互動的環境監管平臺。
環境監測大數據關鍵技術
以大數據促進精準化環境管理為目標,以大數據促進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執法為導向,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環境政務、物聯網和互聯網等多源數據,采用多元數據融合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應用于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監測,支撐和創新環境監察執法方式,提高環境監管有效性和精準性,支撐環境監察執法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查究違法行為轉變。
環境監測大數據應用案例
昌平區環境監管綜合化信息平臺項目
昌平區是北京市非常重要的環境監管區域,昌平區政府也非常重視大氣監測。中科宇圖承擔了昌平區環境監管平臺的建設,包括綜合平臺、軟件、硬件等,對環境監測、環境檢查、環境辦公提出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從每個鄉鎮進行布點,在昌平區建立300個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將整個昌平區不留死角地進行監控。微站每天可以自動提供監測的數據,通過空氣質量自動檢測系統可看到每天空氣質量的預測預報與排名,這對區域管理,特別是基于網格化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也對北京市霧霾情況管理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300個微站的布設,對污染源實施全面監控,基于大數據分析和精準化的監測感知體系執法,為環境治理提供解決方案。
基于大數據的平頂山精準治霾項目
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控體系,主導思想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第二個是環境污染源的精準研判,第三個是網格化綜合評估與管理。監測是首要手段,快速準確地獲取數據,并通過專家團隊對這些數據進行研判,最后提出如何進行評估和管理的措施,是中科宇圖治理霧霾一個比較高效與精準的方案。在平頂山,我們建立專家組對數據進行研判,建立四大機制,包括壓力傳導機制、考核問責機制、聯動協調機制、信息反饋機制等。同時,我們通過科學研判提供每日綜合研判分析結果,通過專家現場研討對每日、每周的氣象狀況、污染源排放狀況以及需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析。
整體而言,控制霧霾,提高環境監管能力,環境監測是首要的任務。環境監測數據的應用與環境監測的手段仍需進一步提高。而大數據為我們在環境監測應用和實施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工具,相信更多大數據分析、建設的項目能夠順利開展!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