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50%以上辦事流程,減少50%以上環評費用…他們怎么做到的?
自今年年初溫州省提出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來,甌海區環保局推出一系列實招,精簡辦事流程,確定“最多跑一次”事項25項;推行“承諾預審批”“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應急預案備案電子化等。
截至目前,甌海區環保局事項辦理數2080件,基本實現“最多跑一次”。
1.環評審批手續關鍵一改,大大壓縮項目前期審批時間
環評審批是建設項目必備前置審批事項,按環評審批制度,建設方委托編制一份環評報告書一般約需要3個月,完成報告書文本并遞交環評審批后,環保審批窗口從受理、公示到最終完成審批最少需9個工作日(最多需13個工作日),整個過程費時費力。
今年9月底,甌海區環保局率全市之先正式推出“承諾預審批”改革,對經初步核實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和位于已完成區域環評的小微工業園內的企業,只要建設方承諾符合行業準入、產業政策、防護距離等要求,并承諾項目正式投產前完成環評審批手續,即可先行予以預審批。
甌海時尚智造小鎮仙竹路建設工程就是“承諾預審批”的受益項目。原先,如果沒有環保局出具的環評批復,該項目進展可謂“寸步難行”。改革之后,項目建設方拿著環保局出具的初步意見函,開展前期審批項目,整個審批時間縮短了3個月左右。
甌海區環保局局長凌曉敏說,這一舉措,是將整個審批手續改“串聯”為“并聯”。“以前,項目建設方沒完成環評審批手續的話,其他前期審批工作也無法開展;現在,我們對建設項目實行‘預審批’,讓其他審批手續與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同時進行,大大縮減了項目前期審批時間。”
同時,甌海區環保局加強了對中介機構的管理,將建設項目文本編制時限納入日常考核,有效解決了中介機構文本編制時間過長問題。
2.“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減少80%環評審批事項
今年以來,甌海區環保局全面推行“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即以一個區域為整體,編制規劃環評,制訂統一的項目準入環境標準。在這個區域內,新建項目落地減少80%的環評審批事項,減少60%的申報材料,壓縮50%以上辦事流程,為企業減少50%以上的環評費用。
以甌海經濟開發區為例。目前,該開發區形成了“一區六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梧田、新橋、婁橋、仙巖、三溪、梧白,總規劃面積18.37平方公里。產業發展方面,已形成鞋革、服裝、眼鏡、汽摩配等多元化特色產業發展的局面,有數千家企業。
在甌海經濟開發區內,根據不同項目建設對環境影響的程度,有不同的改革措施。
首先,對國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外的建設項目,除環境風險較大的新興產業外,無需履行環評手續。
其次,改革后,甌海經濟開發區內的企業,原要求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可以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原要求編制報告表的,可以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據了解,報告書的編制時間需要3個月左右;報告表編制只需1個月左右;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在投入生產前,建設單位可在線自行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辦理備案手續,在線備案即可。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審批事項和申報材料,壓縮了辦事流程。
3.16項審批下放基層窗口,實現群眾和企業“就近跑”
據了解,甌海區環保局將16項審批事項下放到7個基層所審批窗口,實現群眾和企業“就近跑”。同時,將管理融入到服務中,拓展即辦事項的范圍。目前,該局25項事項中即辦事項從原來的1項增至6項,“ 零跑”事項從1項增至2項。
此外,對應急預案備案實現電子化。原來,企業申請應急預案備案業務需攜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應急預案、編制說明、風險評估報告、應急資源調查報告、應急預案評審意見等書面紙質資料到局環境監察大隊辦理。
考慮到企業辦事的便利性,目前,甌海區環保局將此事項下放至各環境基層管理所窗口辦理,并允許企業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只用提交電子文件(PDF版)申請備案,將此事項辦理由“跑一次”升級為“零次跑”。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